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淡泊寧靜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與魂】【寧靜】一個饅頭引發(fā)的暢想(散文)

精品 【江山·根與魂】【寧靜】一個饅頭引發(fā)的暢想(散文)


作者:小豬她爸 進士,11560.2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53發(fā)表時間:2024-08-03 15:25:32
摘要:當然,任何人都可以恥笑我的暢想是瞎想,不著邊際。但是,任何人不能否認,饅頭作為一種面食與歐洲的“法棍”“大列巴”完全不一樣,它是中國的,又是古老的,是國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饅頭的味道在漫長的歲月中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像人類的生命基因一樣,代代相傳,永續(xù)長久。

七月初,我和妻子結(jié)束了在云南一月有余的行旅。到家第二天中午,妻子整了一桌豐盛的午餐。魚、蝦、貝都有,還有一鍋熱氣騰騰的大饅頭。我伸手拿起一個饅頭,又迅速扔回籠屜上,太燙手了。有道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眼下是心急吃不了熱饅頭。
   云南自有云南的美食,但鮮見北方松軟雪白的大饅頭。在云南一個月,玩得很愉快,吃得也豐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內(nèi)心深處開始惦念兩樣?xùn)|西,一個是大連海鮮,一個是大白饅頭。惦念海鮮很好理解,大連一座三面環(huán)海的城市,飲食自然是以海味當家。惦念饅頭,則與山東老家密切關(guān)聯(lián)。我出生在大連,這里沒有麥田,只有稻田和玉米,但作為山東移民的后代,跟著父輩養(yǎng)成吃饅頭的習(xí)慣。妻子出生在山東,大約初中時才來大連,作為以面食為主的山東人,更是饅頭的擁躉、鐵粉。
   如今神州大地上,飲食相互交融,很難見到魯迅筆下的情形,“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云南當?shù)厥袌鲆灿叙z頭銷售,但確實不如我們這里的饅頭,用白居易的詩來說,就是“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這怨不得云南人,所謂各喜一精,大連人也做不出地道的米線、餌絲、餌塊。小麥的主產(chǎn)區(qū)在我國北方,饅頭是北方居民餐桌上的主食,當然是北方人操持的最好。
   那個被我扔回籠屜的饅頭,這會兒終于不燙手了。拿著饅頭觀其形,白白胖胖,足有小孩臉一般大,用手捏捏,暄騰騰的。咬一口,麥香盈口,松軟細膩,似乎味蕾都被調(diào)動起來,不就著菜肴都能吃進半個。我一邊吃一邊說,這饅頭是誰發(fā)明的,太好吃了。我本無意一說,妻子卻當真了,回我:“饅頭是諸葛亮發(fā)明的?!蔽掖笮Γ铧c被正嚼著的饅頭噎著。
   這是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說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后,班師回朝,行至瀘水,狂風(fēng)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一打聽,說是這里因戰(zhàn)事死了不少士兵,他們的冤魂作怪,必須用四十九個蠻人的人頭,以及牛羊肉祭供。諸葛亮想,牛羊肉好辦,但人頭卻難辦,總不能平白無故地殺人。便想出一招,命廚子將面粉裹住牛羊肉,捏塑成人頭形狀,入籠屜蒸熟,用于祭奠,果然瀘水歸于風(fēng)平浪靜。后來,人們把這種祭品稱作“蠻頭”,再后來省去肉餡,將“蠻”字改為“饅”,成為饅頭,在山東等地也稱為饃、蒸饃。而在面里包上肉餡的,則被稱作包子了。
   于是,人們便說,饅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距今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如果這個故事能說得通的話,那么諸葛亮不僅是饅頭的發(fā)明人,還是中國面塑第一人。其實,我覺得這種說法,大概是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小說來源生活高于生活,不能當作史實來讀。
   饅頭究竟起源何時?這可能是個不可考的問題了,至少在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中尚無饅頭出現(xiàn)。這不像在青海喇家遺址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那碗面條,有圖有真相,經(jīng)過科學(xué)研究確認是一碗四千年前的面條,只是不大清楚用的是什么鹵?
   面條也是麥子制作的,其繁復(fù)程度不比饅頭差。我大膽猜測,聰慧的祖先既然會做面條了,就一定會做饅頭,饅頭應(yīng)該與喇家面條是同時代的產(chǎn)物——新石器時代的面食。
   我腦補了這樣一個場景:那是一個初秋季節(jié),麥子已經(jīng)收獲了,這家女主人正在準備晚餐。她將小麥粉用水調(diào)勻,團成一團,準備做面條吃。忽然,一陣熙熙攘攘的聲音傳來,說是她丈夫捕獵了一頭巨獸。“這回可有肉吃了”她這樣想著,放下手里的面團,出門迎接丈夫。他們高興,圍著獵物又唱又跳。機緣巧合,那團面團不知怎的混進幾個看不見的酵母菌,菌們隨著外面舞蹈的節(jié)拍瘋狂繁殖,面團在膨脹、在增大。等到女人回到家里,面對一大團發(fā)好的面,不知所措。勇敢者扯下一塊面,團成小團,放到火上烤熟,壯著膽子吃了一口,實在是美味,他那個極度享受的表情,極像我從籠屜里抓饅頭吃的樣子。從此,饅頭誕生,成為黃河流域老百姓的主要食物。
   當然,任何人都可以恥笑我的暢想是瞎想,不著邊際。但是,任何人不能否認,饅頭作為一種面食與歐洲的“法棍”“大列巴”完全不一樣,它是中國的,又是古老的,是國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饅頭的味道在漫長的歲月中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像人類的生命基因一樣,代代相傳,永續(xù)長久。
   說話間,那個饅頭已經(jīng)被我吃掉大半個了。說實話,妻子這蒸饅頭的手藝還真不賴。其實,我也會蒸饅頭,只是這些年“業(yè)荒于懶”了。我小時候,父母都在工廠上班,當?shù)毓苓@種情況叫做“雙職工”家庭,沒啥補助待遇,就是個稱呼。我作為“雙職工”家庭的老大,要負責在父母下班前將主食準備好。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學(xué)會了烀玉米面餅子。我寫過散文《餅子,揮之不去的記憶》,那里記敘了我烀餅子的技藝。后來,面粉供應(yīng)量增加了,又開始學(xué)著蒸饅頭。
   起初,面粉供應(yīng)也還是受限制的。我們在蒸饅頭時,會摻入一定比例的玉米面,叫做“兩摻”饅頭。這種饅頭白里透黃,口感粗糙,沒有白面饅頭好,卻比玉米面餅子強。后來,面粉敞開供應(yīng)了,才開始蒸大白饅頭。這個時候,我主打戧面饅頭。教我蒸饅頭的師傅是發(fā)小磊,他在山東老家生活過一段時間,懂得蒸戧面饅頭制作技藝。
   把老面引子用溫水泡開,倒入面粉,加入適量溫水,將面和勻,放在一邊等面發(fā)酵。如果是冬天,要將面盆放在炕頭,蓋上被子,以保證酵母繁殖的溫度。面發(fā)好了,要把面堿用搟面杖碾壓成細末(那時面堿是塊狀),均勻散在面團上。接下來就是揉面,揉面的過程中不斷摻入面粉,也就是所謂戧面。然后,將揉好的面團醒發(fā)半個小時,再上屜蒸熟。
   饅頭熟時,一掀開鍋蓋,水汽蒸騰中一個個饅頭像一個個胖胖的精靈,滾圓雪白,散發(fā)著濃郁的麥香?,F(xiàn)在想起那個場面,都陶醉其間。農(nóng)人辛苦地耕種,當午鋤禾,秋天收獲,脫粒揚場,石碾磨面,最終化成一鍋鍋白面饅頭,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人,還有什么東西能比饅頭更富有文化內(nèi)涵?
   面粉供應(yīng)量日漸增多的日子,便是饅頭的花樣年華。鄰居嬸嬸是山東諸城人,會攤煎餅,做饅頭也是花樣百出,有色彩艷麗的壽桃、大棗饅頭、雙魚饅頭……前兩天看過一段視頻,那個蒸饅頭的手藝才叫如火純情,各式各樣,竟然蒸出一幅清明上河圖來,嘆為觀止。記得有一次,妻子在家包包子,面多餡少,剩下一團面。妻子一番巧手,把這團面做成一件“藝術(shù)品”。先是揉搓出一個蓮花寶座,接著捏出一只兔子(本人屬兔),把兔子安放到蓮花寶座上,又是一番造型。細瞧瞧,伸展的蓮花花瓣間點綴著幾顆紅棗,兔子的眼睛是兩粒紅豆,雖然兔子的形態(tài)有些胖,但從長長的耳朵看,還真有幾分神似。現(xiàn)在想想,這可比諸葛亮的“蠻頭”要溫馨多了。
   說起來,饅頭除了飽腹,對人體也是大有裨益。發(fā)面用的酵母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zhì)和活性酶,可以給身體補充能量。饅頭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令人振奮精神。饅頭是發(fā)酵食品,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腸胃有保護作用。去年六月,我和妻子在重慶旅游,走到涪陵時,我病倒了,發(fā)燒,拉肚子。除了吃藥,妻子決定來個食療。她在涪陵市場好一頓尋找,買來一個大饅頭。饅頭配合涪陵榨菜,還別說,胃腸十分舒服,病很快就好了。不知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是否記載饅頭的“藥效”,但我認為應(yīng)當記下一筆。
   此時,妻子驚訝于我把一個饅頭吃光了,便說比我爸還喜歡吃饅頭。岳父是山東人,典型的喜食面食者,也是面食加工的高手。每年春節(jié)前夕,岳父都要蒸大量的棗饅頭,還有粘豆包。等到大年初二,給岳父母拜年,回家時候一帶一大包。后來,岳母去世,岳父少了幫手,人也老了,但蒸饅頭的習(xí)俗卻絲毫不變。他會在節(jié)前,跑到我的內(nèi)弟家,讓弟媳做助手,幫著他蒸饅頭、豆包,那面粉用的,一袋又一袋。有時候,我們也勸他,時代變了,不用再這么費力氣了,想吃啥現(xiàn)做現(xiàn)買。岳父總是一副義正詞嚴的樣子,振振有詞:時代再變,老祖宗留下的習(xí)俗不能變,我這是遵照古訓(xùn)。
   岳父去世后,我們沒有遵照古訓(xùn),不再蒸那么多饅頭。偶爾,弟媳會在我們相聚的日子里,包點岳父親傳的粘豆包,吩咐我們走的時候帶點回家。不過,每年去墓地祭奠岳父母時,除了帶鮮花外,總會帶一個新蒸的大饅頭,放在盤子里,擺在墓碑前。
   這不是迷信,只是以這種方式告慰老人在天之靈,傳遞一個信息,時代在變,但一些傳統(tǒng)還在,至少麥香濃郁的饅頭還在,亙古未變。
  

共 3288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一篇饒有趣味的散文,在輕松的侃談中,敘說饅頭的前世今生,講述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文章主題思想深刻,通過對北方主食饅頭的敘說,展示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精髓,既有懷古,更有瞻望。立意高遠,在萬千美食中選取了最常見的饅頭加以敘說說理,顯示出作者的文化底蘊,和超強的寫作能力。從寫作技巧上看,文章詼諧幽默,同時飽含真情,談笑風(fēng)生中便把饅頭與國人的飲食故事說清楚。感謝賜稿寧靜社團,推薦文友閱讀?!揪庉嫞簻厣膲粝搿俊窘骄庉嫴?精品推薦202408030026】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溫莎的夢想        2024-08-03 15:29:17
  文章主題深刻,通過敘說饅頭的前世今生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精髓,立意高遠,選取常見饅頭進行敘述體現(xiàn)文化底蘊和寫作能力;寫作技巧上詼諧幽默且飽含真情,輕松侃談中說清饅頭與國人飲食的故事。拜讀,學(xué)習(xí)!
回復(fù)1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4-08-03 15:34:16
  感謝溫莎的夢想老師對小文給予肯定和鼓勵,謝謝支持,祝好。
2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4-08-03 15:33:26
  感謝溫莎的夢想老師精心編按,老師辛苦了。饅頭說來也是歷史悠久了,國人尤其是北方人餐桌上的主食,文化的積淀。
一本正經(jīng)說胡話,嬉皮笑臉吐真言。
3 樓        文友:北方雪飄飄        2024-08-03 16:21:39
  拜讀老師這篇優(yōu)秀的文章,讓我這個山東人倍感親切。我愛吃各種面食,包括大饅頭,我們自己也在家蒸饅頭。如同老師一樣,空口吃不就菜都覺得好吃。看來山東人的口味是一致的,骨子里帶來的,無法改變。此篇佳作描寫生動,內(nèi)涵豐富,講述了饅頭的發(fā)明歷史故事,文化底蘊,以及蘊含其中的情感,親情鄉(xiāng)情等,情感真摯,文筆精湛,立意深邃,引人共鳴。佳作美文,欣賞學(xué)習(xí)。
潔白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又悄無聲息地化了……
回復(fù)3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4-08-03 16:29:01
  感謝北方雪飄飄老師留下熱情洋溢的點評,對小文給予肯定和鼓勵。老師所言極是,所謂文化積淀,最終就好像融入血脈,或是說成為一種基因,不管你走在哪里,傳統(tǒng)的東西如影相隨。饅頭于北方人來說就是如此,在云南看見那些花樣小饅頭,我們都不想吃,到家自己蒸一鍋饅頭,吃得這個開心,所以就把一點心得,一點暢想,寫成短文。感謝,祝好。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