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獎】大山深處石頭村(散文)
括蒼山峰巒疊翠,它喜歡用繚繞的云霧迎接探望深山老林的人們。括蒼山綠意盎然,它總是用清新的空氣款待每一位投入它懷抱的人。括蒼山深處的這座石頭村,以它原始、質(zhì)樸的樣貌,讓人驚嘆不已。
七月天,山外的世界暑氣正盛,山里的氣候卻涼爽宜人。括蒼山脈博大、雄奇與險峻的身軀,延展到了縉云縣境內(nèi),而這里就藏著被山嶺深深懷抱的石頭村。
前往石頭村的山路彎彎曲曲,不僅崎嶇,而且有點狹窄。那天還遇見不少慕名而來的人,故而在一段進村道路上竟然遭遇了一時的堵車。但是為了目睹石頭村的風采,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個所謂的石頭村,其實叫巖下村,屬于縉云縣壺鎮(zhèn)鎮(zhèn)。巖下村的地理,東有百丈巖,西有雙獅嶺,它們像雙戟,將巖下村守護在山坳,更如屏障,將巖下村圍合在它們的懷抱。百丈巖與雙獅嶺,一剛一柔,而巖下村在它們乾坤挪轉(zhuǎn)的中間。
百丈巖,峰巖突兀陡峭,壁立千仞,似一只昂首嘯天的雄獅,高聳在村子的東側(cè)。因村在山巖下,故取名為“巖下”。巖下村的先人肇基于此,是不是也認識到在雄獅般的高巖下,是可以得到守衛(wèi)與庇護的?雙獅山,沒有突兀之勢,它峰嶺綿延,峰巒迭嶂,如波浪般起伏,它林茂竹翠,蔥蔥郁郁,如母親溫柔的手摟抱著村子。
巖下村還是三條溪流的交匯點。來自百丈巖下的百丈前溪和從北邊山嶺潺流而來的里坑溪,在村中央親密握手,相約而成巖下溪。這些溪河的水,從陡勢的山嶺蹦蹦跳跳地流下,不僅源源不斷地滋潤著村子與村人,而且貢獻了大大小小的山石,成就了這個山村的石頭夢。
巖下,這風光旖旎、山水交融的山村,是哪樣的家族聚居于此,榮享如此美麗天成的家園?巖下村建村于明建文帝三年(1401年),至今600多年歷史,主要是朱姓人家的聚居地。追根溯源,巖下村的朱姓人家雖然未發(fā)現(xiàn)與大明皇族有直接淵源,但他們的祖上也曾經(jīng)是官宦人家。據(jù)巖下村《朱氏宗譜》記載,其始祖國器公,五代后梁期間曾任淄洲刺史,后因時局紛亂,棄官隱居浙江溫州,其后人遷居到麗水壺鎮(zhèn)。
山里的石頭多,山里的石頭不僅會在溪流里唱歌,而且有些山里的石頭因為其形巨碩、奇巧,或眾多成壟等,被稱為怪石嶺、奇石林,有的還成為著名的景區(qū)景點。
巖下村溪溝里的石頭,從山上滾到溝里,在溝里被山水推動而層疊堆積,被溪水打磨而更加圓潤。在百丈前溪,可見許多大石堆塞在溪澗,溪流只能從它們下面的縫隙間穿過,嘩啦啦的水聲,來自石堆底下,被石頭壓迫后,聽起來更加的雄渾,像是多了一份傾訴衷腸的意韻??墒?,見多不怪,巖下村的村民好像并不在意溪流日日不絕于耳的嘩啦嘩啦,他們只關(guān)心哪塊石頭可以用來建造房宅?
搬運、切割、鑿形、壘砌,山溝里的石頭被能工巧匠擺弄,變成了一堵堵石頭墻,圍合成了一座座石頭屋,堅固地為一戶戶人家抵御風寒、創(chuàng)造溫馨。盡管這些石屋的內(nèi)部還是木柱木梁木房板,可外墻的石塊是原始的質(zhì)樸與天然,多么地富有質(zhì)感。這些石屋,有的在溪河兩岸,有的在山坡坡上,它們共有二百多棟,依坡借勢,井然有序,尤其那些坡坡上的,石墻、瓦檐、屋脊高高低低,犬牙交錯。
當我們行走在巖下村的村道與小巷,一堵堵石墻豎立在身側(cè),就像是穿行在古城堡里,仿若來到了哪個神秘的魔法世界,仿佛是在哪個童話世界里。用手觸摸那石墻,手感粗糙,好像觸摸到了凝聚成顆粒狀的遠古時光,石墻悠涼悠涼的,似乎是那些千萬年來滲入在石質(zhì)中風雨的涼意,可是它們卻是最厚實的御寒體。一塊塊形狀不規(guī)則的石頭,顏色深深淺淺,紅黑黃灰,它們嚴絲合縫地組合在一起,一堵墻就像是一件點墨得斑斑駁駁的藝術(shù)品,質(zhì)樸無華但精巧雅致。
這些成形于千萬年前的石頭,不僅積累了歲月與時光,也攜帶著來自遠古的氣息,不知道住在這樣的石屋里,夜晚的夢是不是更深邃、更美妙、更神奇。如果我住在里面,我想我在夢里一定會去到“晉太元中”,像那位捕魚的武陵人一樣,誤入桃花源。因為我覺得,巖下村這里也像是個世外桃源。
走在巖下村,這里的空氣格外的清新,甚至可以說是沁人心腑的。四周的山坡上,有連片的竹林。夏日的毛竹,最是茂盛,最是碧綠,竹頂上的新葉鵝黃,竹林沙沙的風葉聲,基本被溪流的嘩嘩聲覆蓋,但似乎還是能聽到,尤其竹林營造的清幽氛圍最是舒爽與適意?;疑氖?、碧綠的翠竹、清清的溪水相映成趣,色彩分明,這些天然元素的組合,真是“造化鐘神秀”。
走在巖下石頭村,這里純樸的民風,像這里的空氣一樣純,像這里的翠竹一樣清,像這里的石頭一樣樸實。這里的村民也賣自制的土特產(chǎn),如竹籃、竹盒、竹筆筒、竹煙斗等竹制品,如筍干、梅干菜、紅薯粉、茄子干等農(nóng)產(chǎn)品,特別是農(nóng)家豆腐乳,是最搶手的美味。走在村子里,無論是溪岸的護墻上,還是農(nóng)家的窗臺上,亦或是某個墻邊的角落里,豆腐乳等特產(chǎn)就擺在那里,沒人看著沒人管,明碼標價,二維碼在旁邊,想要的自取自付。這讓人覺得貼心,覺得親切,因為無人售貨的自取自付所包含的信任,是最為珍貴與暖心的。
來到巖下村,那座建于清中期的朱氏宗祠,是肯定要進去看看的,因為它是村子里最宏大的建筑,也是村里最有地位與尊嚴的地方,而且它就叫尊敬堂。
這尊敬堂里,尊尊敬敬地掛著村里朱氏先祖的彩色畫像,畫像兩側(cè)的對聯(lián)“百丈云峰雄祖脈,一溪棠水茂孫枝”中,不僅有尊敬,還有自豪。祠堂內(nèi)有一座戲臺,戲臺兩前柱上的牛腿、雀替、花托等精雕細刻,特別是牛腿上不僅雕刻有松樹,而且松果累累,這種緊密排列的松果是子孫興旺、家族和睦的象征。松樹下是騎馬的武將與衛(wèi)士,兩位武將一位手持長槍,一位手握雙劍,威風凜凜。當村人坐在祠堂里欣賞戲臺上的精彩演出時,他們的祖先在正堂上注視著這一切。這子孫滿堂是不是讓他們倍感欣慰,也許他們也正在一同欣賞戲臺上的精彩,也許他們在審視子孫們在百丈巖下的這個舞臺上是如何地演繹,是如何的精彩?
那條穿村而過的古道,也是巖下村的一處精彩。村里給古道留了一條石墻夾峙的彎曲小巷,還在溪畔的路口給它豎立了兩塊大石,一塊上刻著“普通嶺”,一塊上刻有《普通嶺古道碑記》。
“普通嶺”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嶺,而是括蒼山中一條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道,是古時婺州、處州通往臺州的交通要道。這條古道,也是石頭們的杰作,路面是用石頭鋪的,它從巖下村往東,就得翻越村后百丈巖前的山嶺。翻越山嶺的路,一級級石階而上,但并不陡峭,我覺得是很舒緩地上下,然后在山那邊下到一個叫巖背村的地方。巖背村的巖,也是百丈巖的巖。現(xiàn)今,普通嶺古道保存最好、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巖下村與巖背村之間的這段。
《普通嶺古道碑記》上說:“千余年來,嶺上行旅絡(luò)繹不絕,百姓往返,販夫負重;山民斫柴,壯漢幫工;商賈乘轎,僧隨仙蹤……春則山花爛漫,百鳥爭歡;夏則清風習習,濃蔭蔽天;秋則楓紅菊黃,層林盡染;冬則冰封玉壁,白雪皚皚。”如此景致的古道,是不是也想去走一走?
古道從巖下村翻山的入口,被翠竹覆蓋。石道兩旁的毛竹被擁擠,自然地往古道上傾斜,就像一個拱形的隧道,碧綠碧綠的,身在其中,清爽,宜人,愜意。這里的路石上都長著青苔,苔跡深深淺淺,就像我們一步一個臺階,不急不趕地往上走的樣子。當肌膚享受著清風竹影的愜意,尤其還可以近距離觀賞百丈巖上瀑布的飛流直下,腦海中卻猛然覺得似乎這就是綠野仙蹤。
沒在古道上登行多久,道路左側(cè)出現(xiàn)了一小塊竹林裹挾的開闊地,地面建有幾間毛草屋。這里肯定是村里人刻意為之的,從密林中開辟出這一方小天地,讓我們可以仰望那帶著神秘感的瀑布。
這條瀑布從百丈巖峰巔流下,水勢不大,好像稍微大點的風吹過就會讓它像飄帶一樣飛舞起來。因為它高在空中,在巖下村的許多位置都可以覓得它的蹤影,可是,古道上的這個位置正對瀑布,可識飛瀑真面目。因水勢小,水激山石飛濺如絲如縷,這瀑還真是飄飛的,瀟瀟灑灑地飄然而下。我盡量往后退,讓頭頂上的竹梢、下方的茅草屋、百丈巖及瀑布在我的相機中同框。如此竹林斜曳迎風舞,巖壁如削銀練飄,綠影中風景如畫,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綠野仙蹤嗎?
一不留心,在巖下村偶遇了綠野仙蹤,不用再往前走了,我知足地回到了村子,并心滿意足地計劃返程??赏蝗唬肫疬@里還有一座網(wǎng)紅橋沒有去打卡。
這網(wǎng)紅橋是一座石拱橋,也是用這山里最原始的石頭搭建的,橫跨在巖下溪上,如一彎半月倒影在清凌凌的溪水中,橋頭有高大的古樹相伴。這座古橋在巖下溪上,曾經(jīng)應(yīng)該是古道所必經(jīng)的。但這座橋的名字有點怪,明明是巖下溪上的橋,卻叫封溪橋。
封,封閉。我大膽地猜測,封溪橋有阻止、挽留之意。因為這個位置可以看作村子的水口,而在山區(qū)的傳統(tǒng)村落,水口被認為是村子留住財氣和運勢的地方,所以封溪橋應(yīng)該兼有水口的功能。
站在封溪橋下游的擋水壩,蹲下身體,陽光正好時可見石橋與倒影構(gòu)成一個滿圓,石屋、青山都在圓弧里面,而一個天然、純樸、美麗的石頭村被牢記在我的心里。
村子巷口那爬在石頭墻的凌霄花開得正艷,紅色的喇叭狀花兒一朵一朵連成串,在這天然質(zhì)樸的村子里顯得格外艷麗。而巖下石頭村在這片大地上的眾多村落中,也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它獨具韻味,就像是括蒼山中的一朵瑰麗奇絕的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