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敏思家園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敏思】瓦廠院子

編輯推薦 【敏思】瓦廠院子 ————憶父親


作者:陳云金 白丁,0.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15發(fā)表時間:2024-10-18 18:11:14
摘要:院子滋生人間煙火。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滿了生命的年息。瓦是最早站立起來的泥土,瓦匠父親給人家添磚加瓦,最終卻歸于塵土。

瓦廠院子
   ——憶父親
   陳云金
   院子滋生人間煙火,是安頓生命、寄放精神的場所。“庭院深深深幾許”,那是大戶人家?guī)走M幾出的深院幽庭?!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那是恬然的田家生活?!笆挆l桑柘處,煙火漸相親”,哪怕在蕭疏荒涼的山區(qū)曠野,隱隱約約地看到裊裊炊煙,也感到無比的溫暖和親切。吾心安處,即為家。過去再窮的人家,哪怕用籬笆圍屋一圈,都要有自己的一方承接天地的院落。一道墻,把一個家庭圍起來。院子里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一個家的天地。院子是生命繁衍生息的搖籃,它承載著尋常百姓一代又一代的日常生活。如今的都市高樓林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青瓦粉墻、木門銅鎖的院子?
   歲月流轉(zhuǎn),院子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故鄉(xiāng)的瓦廠院子時不時出現(xiàn)在我的腦際,那孕育我生命的簡陋、質(zhì)樸的青灰色瓦房注定坐落在我的心上,成了我永遠的記憶、牽掛和念想。
   我的老家瓦廠院子因爺爺和父親是做瓦的泥水匠而得名。爺爺?shù)氖炙嚾绾危覠o從知曉;至于他老人家長什么模樣,我更沒見過。只聽說爺爺?shù)募曳ㄍ?,教?xùn)做瓦不用心的徒兒時,從不手軟。即使鉆進竹林,也要把頑皮的徒兒拽出來,用水竹細條狠狠抽打。爺爺早已作古,但我們每年上墳時,總是心生敬畏。
   爺爺靠泥瓦匠手藝養(yǎng)活了九個子女,還攢足了不少田地。在哪個靠天吃飯的年代里,擁有一門手藝,盡管生活不易,還是可以養(yǎng)家糊口。
   父親從小就跟隨爺爺學(xué)做瓦,在爺爺?shù)膸讉€徒兒里,父親的手藝是最精的。從我記事起,我就知道遠近有不少建瓦房的人家慕名請父親做瓦,父親做的瓦很少有變形或開裂的。要做一窯質(zhì)地好的青瓦,父親首先在泥料的挑選上下功夫。我們當(dāng)?shù)貙儆谒拇ㄇ鹆甑貛В仙辆佣?,而坯泥制作要用粘性很強的黃泥巴,我記得大哥家有塊自留地就是黃壤。小時候,我們常用它捏泥人,它的可塑性挺強,父親做瓦也常從那里取土。制作青瓦的場地,也就是我們后來叫的瓦廠,就在如今大哥家漂亮的四合院所在地。父親的工棚很簡陋,他雖然是做瓦的,但還沒有奢侈到可以把自己工棚蓋成瓦房的地步。父親只是搭建了一個可以遮風(fēng)擋雨的稻草房,并在平坦的土地上平整出一塊可以涼曬瓦坯的場地。從此,父親就有了一個可以承傳爺爺手藝的手工作坊。父親在稻草房旁邊挖了一個直徑約十米的大坑,先把表面不能用的沙土和腐泥土挑走,然后把坑挖一米深,能用的粘土留下,不夠的從別處取。料坑要用水泡兩三天,稻草房下邊就是堰塘,取水方便。泡過的粘土還要踩勻,這可是件力氣活。這比在水田里插秧苗還累。在農(nóng)村呆過且,只要有插秧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插秧移位時,要把深陷淤泥的雙腳抽出來,非使出吃奶的力氣不可。插秧時腰酸腿疼,咬咬牙也許可以挺過。如果先前拔秧時,不小心遭遇螞蟥,那才是恐怖的事。螞蟥是會吸血的環(huán)體動物,一旦被螞蟥叮了,千萬不要用手去把它硬拔下來。因為你用手大力拔它,反而會讓它的吸盤吸得更緊,即使真的拔了下來,它的口器也會斷落在你的皮下組織里,嚴重的會血流不止,造成感染。當(dāng)時鄉(xiāng)下醫(yī)療條件十分落后,即使有赤腳醫(yī)生,很難找到酒精或碘酒消毒。有經(jīng)驗的就地取材,用竹葉燒焦成炭灰,或?qū)⒛壑袢~搗爛敷在傷口上,可以止血和防感染。下田拔秧、插秧同樣也辛苦,只是沒有在農(nóng)村呆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
   父親跳下大坑踩粘土,就像在人造水田里不斷拔泥腳。雖然沒有螞蟥之類叮咬的事發(fā)生,但并非一蹴而就。粘土要像和餃子面一樣可以搟餃皮了才行。真的和面,只不過碗口那么一團,或者盆口那么大。若要做一窯青瓦,那制作的坯泥就有幾堵墻高。父親的兩條泥腳桿就像中秋節(jié)鄉(xiāng)下打糍粑時的兩根粑棒,在坑窩里與糥米樣的粘土暗暗較勁,戰(zhàn)況常呈膠著狀。所以,青瓦需求量大時,父親就牽來了家里飼養(yǎng)的水牛,讓水牛在料坑里來回地轉(zhuǎn)圈。父親一手牽著牛繩,一手夾著旱煙桿,濃烈的煙味嗆得父親咳個不停。父親丟開牛繩,反手去拍微駝的后背。葉子煙嗆得父親仍然直不起腰。水牛也放慢了腳步,怔怔地望著佝僂的主人。它似乎讀懂了主人并沒有示意自己停下來的眼神,就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zé)——來回轉(zhuǎn)圈。
   坯泥制好后,用鋤頭去挖就很費勁。只能用一種專門切割坯泥的弓子的工具進行切割。這種弓子選用當(dāng)?shù)貜椥院芎玫陌紫灅渥龉?,用細鋼絲做弓弦。父親用弓子把大坑里的坯泥切割下來,裝進撮箕,用扁擔(dān)挑進稻草工棚,再碼在坯泥臺子上。碼泥時要用夾板把泥拍打緊,如果不及時用,還得用潮濕的草簾子蓋著,以防水份過早流失。
   做瓦坯時在轉(zhuǎn)盤上放一個瓦桶模具,瓦桶有點像老式木制的水桶,只不過沒有桶底,上有一個提柄。瓦桶的表面用一層白布包裹,布是用來隔開泥和木桶的,以防粘連。制作瓦坯時,父親先用鋼絲弓在泥坯料上切割一塊狀如布匹樣的厚約一厘米寬三十厘米長六十厘米的泥坯料,像藏民獻哈達那樣用雙手端起這塊泥布,只不過這不是獻給遠方的客人,而是把它包在瓦桶上。這個看似優(yōu)雅的動作,實際上也是檢驗?zāi)嗤琳承詮娙醯?。泥土粘性不好,你很難把它展開端起。父親左手握住瓦桶手柄,熟練地轉(zhuǎn)動模具盤,就像現(xiàn)在人們在商場或地攤現(xiàn)場抽獎時開心地撥動標有各種獎項的轉(zhuǎn)盤。父親似乎看到了盤子上標著金燦燦的小麥、飽滿的大豆和玉米、長乎乎的紅苕、圓滾滾的土豆、白花花的大米,甚至還有三個孩子的學(xué)費……父親更帶勁了,忘卻了腰疼,弧形瓦刀在“哈達”上輕快地飛舞,還不時地像蜻蜓點水似,用沾水的刀尖在泥坯瓦表面輕輕一抹,讓它更光滑。父親又用一根帶釘子的標桿,在轉(zhuǎn)動盤時把超出瓦的長度的泥坯料劃掉。父親終于可以直起腰來,提起手柄把瓦坯輕輕地放在早已平整好的平地上,錯開瓦桶上的手柄,抽出瓦桶,瓦坯就被放立在平地上。若先前抹平時,沾水過多,瓦坯就會如泥人樣癱坐在地。當(dāng)然做瓦經(jīng)驗豐富的父親不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出錯。不出半天,撒了點灰炭的空地上就擺滿了瓦桶,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偌大的蜂巢。父親放下瓦刀,在偃塘邊胡亂地洗了洗手腳,就抽出別在腰帶上的竹煙竿,掏出頭天晚上在院壩趁著月色裹好的旱煙,劃上一根火柴,微微的火光還是照亮了父親臉上沒有洗掉的泥漿點,父親似乎并不在意,他透過飄起的一串串煙圈,看到蜂巢狀的瓦桶,心里漾起陣陣蜜意。
   若遇艷陽高照,瓦坯兩三天就可以曬干。收拾干透的瓦坯也是個技術(shù)活,雙手往外面輕輕地一拍,瓦桶自然散開成三片。因為模具桶有三條凸起的木棱條,把瓦坯分成了三塊。手拍干瓦坯時,若用力過猛,力道就不會沿著三條薄薄的凹進線走,可能四分五裂,那你就真的領(lǐng)會了什么叫土崩瓦解。
   若天公不作美,多涼曬幾天也沒問題。只要不下雨,否則,就要用草簾子或竹席遮擋。所以,制作瓦坯多選在旱季少雨時節(jié)。
   瓦坯風(fēng)干后,就搬進磚窯燒制。如果哪家要娶媳婦,往往就得新建一兩間瓦房。還要提前兩三年準備燒瓦用的柴。稻谷、小麥、玉米等秸稈堆成垛,脫了粒的玉米棒子、干枯的竹竿、熬火的青樹以及其它雜木,都要儲藏?,F(xiàn)在燒窯使用天然氣或電,挺方便。而過去是用柴燒。薪火燒制青瓦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dāng)高。作為瓦匠,也許你是制作瓦坯的能手,不一定你就燒得出一窯純一色的青瓦。無論是哪道工序,父親都拿得出手。一提起陳瓦匠,人們總是嘖嘖稱贊。做瓦的父親在當(dāng)?shù)匦∮忻麣狻N矣幸晃患易]山的伯伯,也是位瓦匠。伯伯燒窯時,往往叫上父親一道觀火。父親即使再忙,也樂意走幾十里山路,趕往伯伯燒窯的地方。父親深知,要讓自己的瓦匠技藝爐火純青,就要到瓦窯口多觀幾次洞火,從而煉就一雙火眼金睛。
   柴燒一窯青磚,往往會連續(xù)燒上幾天,又臟又累,苦不堪言。瓦窯與我家老屋廚房僅隔一條路,燒窯期間父親也不回屋歇息。實在熬不住了,父親就靠著瓦窯旁邊的黃桷樹小盹。
   老屋旁邊那棵黃桷樹在當(dāng)時應(yīng)該是老家最大的一棵樹,有兩三人合圍粗。聽說當(dāng)時有人想買這棵樹,還說華瑩山某兵工廠綠化環(huán)境,需要許多黃桷樹,因此,錢好商量。但父親都舍不得賣掉這棵高大的黃桷樹。農(nóng)村實行包產(chǎn)到戶時,承包地邊的樹都屬于包干戶,自家院落周圍的樹,誰栽種就歸誰。但與我家老屋幾步遠的黃桷樹卻莫名其妙地劃歸集體所有。大哥結(jié)婚后,要修建房子,需要大量的木料。父親不得已砍伐這棵長了幾十年的黃桷樹。當(dāng)然先要請示生產(chǎn)隊,征得隊長和書記同意后,還向集體交了20元錢才能砍伐。后來,父親又在我家后院親手栽了一棵黃桷樹,最終勞苦一生的父親也長眠于那棵挺拔蒼翠的黃桷樹下。
   黃桷樹根深葉茂。老屋后檐水排出時就從瓦窯邊流過,但瓦窯從來沒有被沖垮過,這得益于黃桷樹發(fā)達的根系。長期煙熏火燎,靠近瓦窯洞口的樹身被熏得凹進三分之一,就像被大水沖涮出的一條水溝,這里反而成了鳥雀天然的樂園。露出地表粗壯的樹根也成了父親看守瓦窯時小睡的良枕。
   父親燒窯時能小睡,可能是一種奢談。通宵達旦不合眼,那才是常態(tài)。燒窯是一項技術(shù)活,來不得半點馬虎。柴燒是以薪柴為燃料燒成瓦制品,它不只是燃燒薪柴,而是父親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青磚碧瓦,紅磚朱墻,那是祖祖輩輩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jié)合而成的美麗作品。磚瓦是用含鐵元素等雜質(zhì)的粘土隔絕空氣燒制而成,當(dāng)燒窯作業(yè)臨近結(jié)束時,若用淋水的辦法來降溫,磚瓦就呈青色。若把窯頂捅開采取自然冷卻的辦法,磚瓦就呈紅色。用水降溫,不是在磚瓦上隨意潑一瓢水,而是在窯頂建一方水田。在鄉(xiāng)下,水田隨處可見。窯頂水田的水卻是有溫度的,若把雞蛋、土豆和紅苕之類的東西放到窯頂水田里,不消吸一支煙功夫,就可煮熟。水的溫度,取決于窯洞內(nèi)的火候?;鹆Σ蛔?,冷水燙豬。火力過旺,水容易燒干。若窯頂水田漏水,瓦就會變色。只是那時青磚碧瓦是流行色,若青磚上有點雜色,只能說明瓦匠手藝不精。燒窯時用力過猛瓦容易開裂,氧化時間不足瓦可能發(fā)生起泡現(xiàn)象,水力不勻時,瓦容易變形,所以柴燒磚瓦的成敗取決于土、火、柴、窯之間的關(guān)系。有時父親為了燒一窯純一色的青瓦,眼看主人家搬來的柴薪就要用完了,而火候未到時,哪怕墊上自家過冬的柴薪,也在所不惜。柴燒追求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jié)合,那是一種質(zhì)樸、渾厚、古拙的美。
   開窯時,父親揉了揉兩個黑眼圈,只見一片片青瓦渾然天成。父親不顧瓦窯還在散發(fā)熱氣,高興地順手抽出一張瓦片,像古代樂師那樣在瓦缶上用手輕輕地一彈,燒透的青瓦片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響聲,父親眉頭舒展,皺紋似乎少了一兩根,幾天的睡意好像也全消了。父親興奮地提著曾親手燒制的瓦茶壺,端起一碗霍香茶,一飲而盡,這也是給自己的手工大作劃上一個完美的休止符。
   父親手搖蒲扇,躺在涼竹椅上,愜意地瞇縫著雙眼,很快就進入夢鄉(xiāng):父親看見蹣跚學(xué)步的小孫子喊著“爺爺”,迎面而來,就伸出雙手去迎接,蒲扇也滑落。這并不影響父親進入第二個夢鄉(xiāng):父親依靠自己的手藝,為最小的女兒準備了當(dāng)時農(nóng)村還算體面的嫁妝,似乎想彌補對小女兒高考落第想復(fù)習(xí)而被他拒絕的的愧歉。看到女兒出嫁時的熱鬧場景,父親臉上不禁流露出幸福的笑意。這種滿足,使我想起了父親曾對我和弟弟的許諾:好好讀書吧!讀累了就回來,我給你們蓋兩間青瓦房。后來我和弟弟都相繼考上了大學(xué),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
   我和弟弟上大學(xué)后,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參加工作后,更是很少回家。每次回到老家瓦房里,大多時候都是母親一個人在屋前院后忙碌著,總是難見父親的身影。母親告訴我,父親在承包地里忙活。夏季天氣炎熱,臨近中午,更是烈日當(dāng)空,酷熱難擋。父親頭頂草帽,扛著鋤頭,下地鋤草。我不解地問父親,陰天鋤草,不是更涼快嗎?父親告訴我,天氣越熱,鋤掉的雜草才容易被曬死。干枯的雜草燒成灰燼,種莊稼時,這種草木灰就可以當(dāng)做農(nóng)家底肥。父親說得頭頭是道。這就像做瓦一樣,一定要找準天氣,瓦才易曬干。干農(nóng)活的父親就像拿起瓦刀時一樣認真。記得我家有幾塊承包地就在七條路下邊,七條路中有條鋪滿石板的大路,當(dāng)時生產(chǎn)隊絕大多數(shù)鄉(xiāng)民若要趕鳴鐘鄉(xiāng)場,都要路過這條石板大道。鄉(xiāng)民們看到路邊一廂廂新翻的泥土,還有眼尖的發(fā)現(xiàn)土坎上的雜草也被鏟得干干凈凈,不禁嘖嘖稱贊。放下瓦刀的父親站在莊稼地里,繼續(xù)與泥土為伍,同樣是干農(nóng)活的好把式。
   父親有時也放下鋤頭,重操舊業(yè)。只是鄉(xiāng)民們對瓦的需求量越來越少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農(nóng)民工大量外出,尤其是青壯年人紛紛涌入大城市。那些精明能干的包工頭帶著一幫人馬,在繁忙的碼頭、塵土飛揚的建筑工地摸爬滾打,幾年下來,昔日握慣了鋤把的土老帽搖身一變,成了手握大哥大的暴發(fā)戶。被貧瘠的土壤榨得干癟的錢包也慢慢鼓了起來,那些掙了大錢的打工者在大城市里購房安居,有的在縣城或周邊距離老家近一點的地方買房。農(nóng)村父母為子女建新房的越來越少,即使要建婚房,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偏愛小樓房。這種樓房雖然也是用磚砌墻體,但它跟以前的青磚瓦房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不要瓦屋頂,直接用預(yù)制板封頂。蓋好了內(nèi)外墻用水泥抹平,講究點的人家外墻正面貼瓷磚,內(nèi)墻再用白石灰水刷刷,干凈明亮。房子內(nèi)設(shè)樓梯,七拐八拐就可以通往樓頂。平常樓頂還能曬曬小麥、玉米、蘿卜干、腌菜之類的。二樓還有平臺和陽臺,站在這里,可以遠眺那些屋頂還留著半截?zé)焽璧耐僚魍叻?,俯視那些用泥巴攪拌著稻草做外墻,用竹子代替木條做椽子,葡匐在腳下低矮的茅草房子。有了這樣的樓房,娶小媳婦做新房更上檔次。
   樓房漸漸多了。有些人走出了冬暖夏涼的瓦房,紛紛涌進鋼筋混泥土的高樓。
   父親老了,伴隨幾十年的制瓦工具也一同老去。掛在老屋墻壁上的泥瓦刀銹跡斑斑,木制的瓦桶仍在,只是包裹瓦桶的布早已泛黃,它似乎在訴說那個煙熏火燎的過去。
   冬夜漫漫,坐在大哥家青磚碧瓦的四合院里,與家人圍著火盆,靜聽燃燒的木柴發(fā)出畢畢剝剝的聲響,細看跳動的火焰,似乎映照出了父親燒窯時那張沾有炭灰的臉,黑里透紅。還有那雙守望窯火的眼睛,永遠充滿期盼……
   冬夜漫漫,心里卻倍感溫暖。
  
  

共 5603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讀罷作者一篇《瓦廠院子——憶父親》的文章,讓我們看到在那片被時光溫柔撫摸的鄉(xiāng)土上,有一處院落,它不言不語,卻以青灰的瓦礫,鋪就了記憶中最堅實的底色。這是一篇關(guān)于瓦廠院子的深情回望,是對一位匠人父親的無盡追思,更是對過往歲月的一次溫柔致敬。讓我們隨著陳云金的筆觸,走進那個簡樸而又不失溫馨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深情與眷戀。在記憶的長河里,總有一抹青灰,輕輕搖曳,那是故鄉(xiāng)瓦廠院子的顏色,也是作者心中永恒的牽掛。每當(dāng)夜深人靜,月光如細紗般拂過窗欞,那院落便悄然浮現(xiàn)在腦海,帶著歲月的沉香,喚醒了作者對父親無盡的思念。院子,是時光的低吟淺唱,是家的溫柔輪廓。它不拘泥于“庭院深深”的繁復(fù),也不追求“曖曖遠人村”的恬淡,它只是靜靜地躺在那里,以它獨有的方式,講述著關(guān)于泥與火、汗水與希望的故事。瓦廠院子,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質(zhì)樸與堅韌,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作者父親一生匠心的見證。記憶中的瓦廠院子,是作者父親忙碌的身影與青灰瓦片交織的畫卷。晨曦初破,作者父親便已踏上泥濘的小路,前往那片充滿泥土芬芳的田野,挑選最優(yōu)質(zhì)的黏土。陽光下,他的身影被拉長,每一鏟泥土的挖掘,都蘊含著對未來的期許?;氐皆鹤?,作者父親便開始了他與火的對話,一塊塊泥土在他的手中漸漸成形,又經(jīng)烈火淬煉,化身為堅硬的瓦片,鋪就了屋頂,也鋪就了作者童年的夢。院子里的每一片瓦,都記錄著作者父親的汗水與智慧,它們不僅僅是遮風(fēng)擋雨的屏障,更是作者父親對孩子們無言的愛與守護。夏日傍晚,作者全家人圍坐在院子里,涼風(fēng)習(xí)習(xí),父親會指著屋頂?shù)耐咂v述他年輕時的故事,那些關(guān)于技藝的傳承、關(guān)于生活的艱辛與甘甜,都在那一刻化作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作者前行的路。歲月如梭,瓦廠院子已逐漸淡出了現(xiàn)代生活的舞臺,但在作者心中,它從未遠去。每當(dāng)作者想起父親,那座簡陋而質(zhì)樸的院落便會在心頭泛起溫暖的漣漪。它如同一本泛黃的老相冊,記錄著作者的歡笑與淚水,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與更迭。如今,作者站在都市的高樓之上,望著遠處模糊的天際線,心中卻常常涌起對瓦廠院子的深深懷念。他知道,無論走到哪里,那份關(guān)于家的記憶,關(guān)于父親的思念,都會如同那青灰的瓦片一般,堅韌而持久,永遠鐫刻在作者的靈魂深處。 在這篇《瓦廠院子》文章由文字編織的夢境中,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充滿煙火氣的瓦廠院子,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時空的溫暖與力量。一篇感人的抒情散文,值得我們閱讀!感謝賜文敏思!【敏思編輯:鄧和生】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情滿珠江        2024-10-18 21:53:24
  歡迎賜稿敏思,好文,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溫暖。
雪之韻 冰之魂……妍冰
2 樓        文友:陳云金        2024-10-19 08:43:53
  謝謝鄧和生老師精彩的編輯!感謝情滿珠江的鼓勵!遙握????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