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一個“跍”字說江城(隨筆)
武漢的街頭巷尾,總是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盡管南腔北調齊鳴,唯方言有趣有味。每一句方言都是這座城市獨有的韻味,它們在空氣中交織成一首首生活的歌謠。在這些生動的言語中,有一個字,它形象生動,充滿了畫面感,卻鮮少有人能正確書寫,這個字就是“跍”。
“跍”,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是蹲貌,即蹲著的樣子。在武漢方言中,它念做kú,口語表達為“跍倒”,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蹲坐的姿態(tài),但又不完全與地面接觸,仿佛隨時準備起身。這個字,不僅僅是一個動作的描述,更是蘊含碼頭文化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
清晨的武漢,街頭的早點攤主,跍在熱氣騰騰的鍋前或是爐前,熟練地翻動著鍋里的熱干面。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朝氣,手中忙碌不停,而腳下則是這座城市獨有的節(jié)奏。他們跍著,卻不是靜止的,他們的跍,是充滿活力的,是這座城市開始新一天的序曲。
午后的陽光下,老舊社區(qū)的爹爹婆婆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他們跍在樹蔭下,或下棋,或聊天,享受著悠哉的賦閑生活。他們的跍,是一種閑適,是一種對生活的滿足和享受。他們談論著家長里短,回憶著往昔歲月,而這個“跍”字,就是他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傍晚時分,孩子們放學歸來,他們在巷子里追逐嬉戲,跍在家門口,分享著彼此的快樂和秘密。他們的跍,是無憂無慮的,是童年最純真的姿態(tài)。他們用武漢話交流,那些地道的詞匯和語調,是他們身份的標識,也是他們與這座城市之間最緊密的聯系。
“跍”字在武漢方言中的第二個意思是“待著;閑居”。它不僅僅是一個動作,更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武漢人喜歡跍,它是一種悠閑,一種對生活的不緊不慢。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武漢人的跍,是一種難得的淡定和從容。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是人們情感的紐帶。武漢方言,以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而“跍”字,則是這張名片上最生動的一筆。
在武漢,方言不僅僅是老一輩人的專利,年輕人也在努力地學習和傳承。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方言的趣味,在學校和社區(qū)開展方言課堂,用現代的方式保護和傳播著這些古老而樸實的語言。他們知道,方言的消失,意味著一部分文化的消失,而他們不愿意看到這樣的消失。
“跍”字,如同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武漢人的生活狀態(tài),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它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一個故事,是一段歷史,是一首未完的歌。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讓我們慢下來,跍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聆聽那些被歲月雕琢的聲音,感受那些被時間沉淀的情感。
武漢的“跍”,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傳承。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有些東西是永恒的,比如方言,比如那些溫暖人心的日常生活場景。讓我們珍惜這個“跍”字,珍惜武漢方言,珍惜那些即將消失的美好。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里,讓我們一同守護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讓它繼續(xù)在歲月的長河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