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煙火】上池村的風(fēng)(散文)
江西撫州市,古稱“臨川”,是著名的“才子之鄉(xiāng)”。歷史上,這里群星璀璨,名儒巨公云集,其中有一個家族傳頌著“一門四代八進士,兄弟七人兩宰相”的佳話。這個家族就是上池王氏,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王安石。
八月份,我冒著酷暑游訪了撫州的一些傳統(tǒng)村落,其中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是最重要的一站。
那天,盡管天藍云白,但暑氣很重,好像浮在空中的那一朵朵白云都被曬得懶洋洋的,邁不動腳。小車行駛在并不寬的鄉(xiāng)道上,路旁的稻田里稻穗正在灌漿,不緊不慢地趕赴那場金色的盛宴。有的白鷺在田間或水溪里覓食,被車子的掠過驚飛,潔白如精靈般的身影劃破了沉悶的暑氣。
到了上池村,我將車停在王氏宗祠旁那片蔥郁的林蔭下,樹下已經(jīng)有好幾位老年村民在乘涼。跟他們打過招呼,我感慨道:“真熱呀,要是來點風(fēng)就好了!”驚奇的是,話音剛落不到半分鐘,樹葉竟突然發(fā)出劇烈的沙沙聲,真的刮風(fēng)了,還不小,把我放在欄桿柱上還有大半瓶水的礦泉水瓶都吹落在地了。風(fēng)呼呼地吹著,像是猛然響起的歡歌,但卻唐突得讓人感到詫異,這是不是有點突兀?有點怪異?我甚至有點被驚到了,擔(dān)心自己初來乍到,有什么言行不周之處,觸犯了這個值得世人崇敬的地方。風(fēng),如此突然地說來就來,莫不是有所暗示?這里果然是個神奇的地方?
這風(fēng),讓祠堂前的半月池蕩起了層層輕波。水池倒映著氣派的祠堂,天上的白云也來充當(dāng)它的背景。我站在水池前隔岸凝視著祠堂,祠堂肅立,我肅穆。
這座祠堂的牌坊式門罩,面闊五開間,高規(guī)格的七檐,飛檐上有騰躍的鰲魚,門扁上“王氏宗祠”四個大字是鎏金的,兩個側(cè)門的門楣上分別書有表示追本溯源、飲水思源的“木本”“水源”。門罩頂部有寶葫蘆,門罩上雕飾有一些簡潔的花草、樹木與鳥獸等。門面如此大氣的祠堂,彰顯了王氏家族的榮耀與顯赫。
進入祠堂,里面更加氣勢恢宏。粗壯的木柱支撐起這幢三進兩天井的寬敞建筑,上、中、下三進的地基一進比一進高,這是“步步高升”的美好期望。
享堂的前梁枋上高掛著氣派的“荊國世家”匾。匾額是有“紅軍書法家”之稱的舒同先生所書寫,他也是撫州人,在紅軍時期他曾經(jīng)在上池村戰(zhàn)斗與生活。此廳堂立柱上的三幅對聯(lián),都是贊頌王安石的,其中金柱上的是“相君圖至道,后賢復(fù)登臨”。雖然這座祠堂兼為“上池村村史館”,但顯然側(cè)重于王安石的介紹。
中廳堂是“寶仁堂”,有上池王氏的世襲介紹,正中有一尊王安石的木雕像,雕像后是王安石的曾祖、祖父和父親的畫像,側(cè)墻上掛有許多書法作品。
王氏宗祠內(nèi),微風(fēng)蕩漾,悠涼寧靜。這祠堂猶如一座歷史文化的殿堂,這微風(fēng)似乎是在慢言細(xì)語地敘述著上池王氏讓人肅然起敬的輝煌歷史,這微風(fēng)好像是在喃喃細(xì)語地述說著王安石讓人敬仰與崇敬的歷史成就。這個家門昭顯的家族,讓人驚嘆,令人仰慕。
祠堂對面的小公園里,矗立著一尊王安石的塑像,他頭戴官帽,氣宇軒昂地微微仰視著前方,像是在執(zhí)拗地展望著未來。風(fēng)吹拂在塑像上,似乎是在為他輕拂掉身上的歷史塵埃。歷史上,對王安石的評價曾有不公,近代終于有人為他拂去污塵,他得到歷史的公正評價,并被稱為“十一世紀(jì)改革家”。梁啟超在《王荊公傳》中寫道:“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dāng)之矣?!?br />
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慶歷二年高中進士,先后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翰林學(xué)士等,政績斐然。他上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述變法主張,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升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熙寧七年,他被罷相,“王安石變法”失敗。后來他被封為荊國公,最后病逝并葬于金陵(現(xiàn)南京)。
雖然王安石不是出生在上池,但他曾六次回到故鄉(xiāng),先后寫有十首贊美故鄉(xiāng)的詩,特別是少年時期,他有三年在上池的云峰書院讀書。所以現(xiàn)在我們看到,上池村許多景觀都以他命名,如荊公井、荊公湖、荊公釣魚臺、荊公山、荊公橋、“荊公世第”門樓等。
王氏宗祠東側(cè)是村廣場,一塊巨石上赫然寫著“王安石故里上池邨”。廣場中央有一口古井,名為荊公井。廣場南側(cè)是一口大池塘,稱為荊公湖。湖邊一塊大石,就叫荊公釣魚臺。
王安石在《蘭塘釣隱》中說道:“宅近蘭塘水竹西,釣竿日日占苔磯?!痹娭械摹疤m塘”就是荊公湖的古稱。風(fēng)吹湖面,層層漣漪,仿若一頁頁掀開上池村的史卷。
北宋淳化三年,一個叫王明(字克明)的人,性忱山水,見這里東有明珠峰如屏,南北有山嶺為翼,猶如一把太師椅,且有良田、美池,是塊宜居的寶地,便攜帶家人從撫州城內(nèi)遷居于蘭塘北岸,并取村名為“上池”。次年,王明大兒子王用之的兒子王益誕生在這個新家,他就是王安石的父親。
王安石在云峰書院就讀時,曾吟詩《云峰早照》,描寫明珠峰的美景,他寫道:“一珠明霞黯淡紅,瓦溝已見雪花融。前山不放曉寒散,猶鎖白云兩三峰?!闭驹诿髦榉屙?,上池村盡收眼底,好山好水,村莊似是被摟抱在山臂中。幾年之后,上池王氏走出了第一位進士,王明的二兒子王貫之在咸平三年考中進士。15年后,在大中祥符八年王益也考中進士。隨后這個家族好像開啟了科舉功名的水閘,一發(fā)不可收拾,譜寫了“一門四代八進士”的傳奇。從王氏宗祠內(nèi)的介紹看,上池王氏還有多位族人先后登進士和賜進士,其中王安石七兄弟五進士、兩宰相的輝煌,更是舉世無雙。另外王安石的兩個弟弟王安國、王安禮和他的兒子王雱合稱為“臨川三王”,是臨川文學(xué)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所以我覺得,這上池村的風(fēng)呀,是風(fēng)流的風(fēng),是風(fēng)采的風(fēng),是風(fēng)流倜儻的風(fēng)。
隨著上池王氏的人丁興旺,他們的領(lǐng)地向東向西擴展,最興盛的時候分化出了六支族,原來的上池,叫上池瑤田,其它的有上池周原、上池中原、上池下原、上池樓下、上池塔田。又由于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風(fēng)云,現(xiàn)在的上池村僅是上池瑤田、上池周原、上池中原三族的合稱。村內(nèi)除了王氏宗祠,現(xiàn)存的古建筑主要有總門里清代建筑群、大夫第、“荊國世第”門樓、“靜節(jié)源流”門樓、世宦祠、南池公祠、竹軒公祠、長茂堂、“槐堂啟秀”和“衍慶”老宅等。
在上池村,進入一座座巷門,行走在村巷中,磚墻黛瓦馬頭墻,巷道里吹拂著的風(fēng),似乎縈繞在這里幾百年,是那樣的幽幽然然,是那樣的濃郁純樸。高墻下的石板路,古樸悠長,連接了一棟棟贛派的民居或官宅,串聯(lián)起一座座祠堂。村中充裕著令人沉醉的古風(fēng)古韻,似乎伸手即可觸碰到這個古村曾經(jīng)的輝煌歷史。
總門里清代建筑群坐落在明珠峰腳下,由七棟大屋圍成一個總門,呈“七星伴月”之勢。其中看上去最為氣派的是“三重門”,由并排的三棟相連相通的古宅構(gòu)成,每棟兩天井三廳堂,共九堂,故又稱其為“九宮格”。還設(shè)有自新齋,為族人閉門思過之所。
在這組建筑群內(nèi),同一個家族各戶既相隔又相通,完美詮釋了中國古代宗族聚族而居,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連的社會形態(tài)。
世宦祠在上池中原,是上池村的一座專祀祠,它始建于明末,紀(jì)念王氏家族“一門八進士”的輝煌。它的門面比較簡樸,飄出的瓦檐下,正門門楣上書有“世宦祠”,兩側(cè)門的門楣上分別書有“及第”“登科”,祠堂大門上的彩繪門神看上去挺顯眼,而且不是通常的“秦瓊與尉遲恭”門神,是文官與武將。
走進祠堂,里面有點暗,顯得很幽靜。享堂的梁枋上醒目地掛著紀(jì)念王安石誕辰1000年的橫幅,祠堂內(nèi)的對聯(lián)也基本是贊頌王安石的。祠堂內(nèi)的木柱都涂黑,而粱、窗與閣樓等卻抹紅,應(yīng)該是代表日夜與天地。祠堂大門后的墻上,有一塊很不起眼的提示牌,寫著:“文革期間畫像端硯等文物挖取處”。此處夾墻是曾經(jīng)封藏王安石畫像和米芾贈與王氏后裔的硯臺等物件的地方。古時,每年的正月初一將王安石畫像取出,懸掛在祠堂供族人祭拜。
“大夫第”是上池王氏三十世孫王采蘭所建,由五棟建筑組成,門樓和門罩上的石雕磚雕精美壯觀。王采蘭三兄弟為清太學(xué)生,父子俱贈授大夫。古民居“衍慶”也是座高墻深院的大宅,結(jié)構(gòu)上是所謂的“雙龍匯水”式。村人王振武的家就在“衍慶”宅內(nèi)。
王振武與舒同是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xué)校的同班同學(xué),他們倆私交甚密,王振武不僅經(jīng)常給舒同講家里老宅的事情,而且常接濟舒同,而舒同則多次贈送書法作品給王振武。畢業(yè)后,舒同參加了紅軍,王振武則繼續(xù)求學(xué),兩人失去了聯(lián)系。當(dāng)紅軍來到上池村時,舒同看“大夫第”如此氣派,以為是王振武的家,遂將“大夫第”設(shè)為紅軍指揮部,而“衍慶”宅是紅軍部隊的一個扎營點。第二天,舒同來到“衍慶”巡視部隊時,發(fā)現(xiàn)屋內(nèi)掛著他送給王振武的書法作品,才知道這里才是王振武的家宅。村里還流傳著村民幫助紅軍的其他故事,這些都讓人覺得,上池村不僅古韻悠悠,而且描抹了一道靚麗的紅韻,由此上池村吹拂的風(fēng)中,就多了份革命的激情。
古話說:孝義傳家永,詩書繼世長。上池王氏以詩書課子,以禮制育人,耕讀傳家,讓這個家族長久顯赫于世。在上池村清麗的山水田園,在上池村古韻悠悠的村巷,清風(fēng)習(xí)習(xí),盡是文儒顯貴的高歌與低吟。
千年來,上池村文儒顯貴的風(fēng),也吹拂到了各地。上池王氏在村子不斷興旺發(fā)達時,許多子孫在外為官,然后定居他鄉(xiāng),比如王安石最終就是在金陵度過晚年生活。有些王氏后人,從上池村遷出,遠(yuǎn)遠(yuǎn)近近,散布全國各地。就像是一棵樹,這個家族不斷地蓬勃發(fā)展,生枝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但是根始終在上池村,這里有他們追根溯源時的鄉(xiāng)愁。
比如,我這次游訪中還有個浯溪村,距上池村十幾公里,也是個以王姓為主的古村落。據(jù)說,浯溪王氏的始祖是王志,是王安石之弟王安國的第四世孫,于宋慶元元年從上池瑤田遷徙于此。浯溪村環(huán)境優(yōu)美,村前有一條溪水,水流潺潺,清澈見底,村后的青山,蔥蔥郁郁。古時,浯溪村先后有5人高中進士。
浯溪村那條南北向的主道,蜿蜒著在村前穿過。它其實是條“道中道”,中間還有一條用方磚砌界的“狀元道”,看上去就像有軌電車的軌道。
浯溪村最著名的門樓叫“奕世甲科”,紀(jì)念王汝為家族4代7人“父子進士、叔侄進士、兄弟同科”的佳話,門樓的文字給予了詳細(xì)介紹,如“永樂丁酉鄉(xiāng)貢進士文林郎為父王汝為、賜進士巡按兩直廣西監(jiān)察御史子王常”等,這門樓古樸中散發(fā)著門庭赫奕的光芒。
繼王汝為后,他兒子王常、孫子王顯與王統(tǒng)、來孫(第五代孫)王廷垣都中進士,孫子王昌、王盛中舉,并且他們不僅為官勤政,還才華橫溢,著作等身。尤其是王廷垣,令浯溪王氏最為驕傲。明代天啟五年他中進士,任編修,后任詹事,負(fù)責(zé)掌管宮中事務(wù),曾是內(nèi)務(wù)左侍郎、宏光太子的老師。他著有《潛復(fù)奏議》《館閣小草》《留園集》等20卷,“狀元道”就是為紀(jì)念他而修建的,村里尚存“王廷垣官廳”。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蓖醢彩世锷铣卮澹悄欠N去游訪前心馳神往,游訪后就更加羨慕與向往的地方。無論是烈日炎炎時的一陣涼風(fēng),還是村子里悠悠吹拂的古風(fēng)古韻,抑或是從上池村吹散出去的文儒世宦之風(fēng),都是那么的文韻濃郁,就像一曲古老的歌謠,悠揚了千年,如今它古韻中帶著清新的氣息,仍然讓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