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云】悠悠端午情(散文)
青青蘆葉裹黃米,濃濃粽香端午情。
又是一年萬家樂,緬懷屈子九州同。
“房檐掛葫蘆?!薄胺块軖旌J?!边@幾天時不時有幾只鳥落在屋頂或哪家門前的樹上,著急地叫喊,生怕人們忘了端午這個重要的節(jié)日。
我們這里掛葫蘆插桃枝、系五彩線、戴荷包、帶兜兜,都是在初一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那時讀不起書的祖先并不知道屈原是何人,也不知道秦楚之戰(zhàn)。只知道瘟疫頻繁來襲,缺醫(yī)少藥,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給神靈,想盡各種法子應對災難。相傳每年五月初一凌晨十二點開始便會有兇神惡煞出來走動,把瘟疫灑向人間,孩子、大人,戴上這些東西可以驅(qū)兇避邪,逃過災難,平平安安。
隨著人類文明出現(xiàn),醫(yī)學發(fā)達,生活水平提高,上了學的孩子都知道有位楚國的大夫——屈原以身殉國。噩耗傳來,當?shù)匕傩振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子的尸體。又恰逢天降大雨,可當大家知道匯聚在亭子旁的小舟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遂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便發(fā)展成為今天的賽龍舟。百姓們怕江河里的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后來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人們代代相傳,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說到端午,農(nóng)村的味道更濃。花樣也多,雖說離端午還有幾天,市場上已有了濃濃的氣氛,青青的蘆葉排了長長一溜,各種各樣的葫蘆也成為市場的主角,黃米、江米、雞蛋也比往日有所增多,偶爾見到有人推著手推車吆喝著“粽子。”
我們這里,小孩有佩戴荷包的習俗,繡荷包是一項巧活,外婆是這方面的能手,那些年很多人都找外婆縫荷包,外婆縫出來的荷包大到雞蛋,小到米粒,有張嘴的,也有不張嘴的。大的不蠢,小的精致。荷包里的填充物也不同,可以用棉花、線頭、艾葉或香料加一點雄黃等,縫好之后,用青麻扎一把火柴棍大小的掃帚,用絲線串在荷包底下,再串上各色花布犄角,最下邊用絲線打成荷包穗,戴在孩子胸前,既美觀又吉利。如果怕小孩子拽掉,可以戴在胳肢窩處,過了端午節(jié),在第一場雨來臨時連同五彩線一起扔進雨水里,預示著扔掉所有的災難,身體健康,萬事吉祥。當然這都是人們對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縫荷包、做繡花兜兜都是外婆教我的。我們這里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九個石榴一個手,小鬼不敢見,閻王不敢瞅。小孩子體質(zhì)弱,在五月初一之前戴上這個兜兜,邪魔外祟就不敢靠近,孩子就不會生病。媽媽說我小時候體質(zhì)一直不好,外婆給我繡過這樣的兜兜,兒子小時候體質(zhì)也不好,我也給他繡了一個兜兜戴上。傳遞著風俗,也傳遞著愛。
粽子和雞蛋是不能少的,否則就沒有了端午的味道。那年月,孩子們盼著過節(jié)吃粽子鍋里的雞蛋,不亞于盼過年的餃子。我們一直喜歡吃媽媽包的紅棗粽子,爸爸喜歡紅豆粽子,每年初四吃過午飯,媽媽把方桌放在外屋地上,找個小板凳坐下來包粽子。一盆紅棗的,一盆紅豆的。父親預備煮粽子的劈柴,我們幫媽媽鋪蘆葉,搓馬蘭。記得有一年弟弟舍不得吃煮熟的雞蛋,拿出去在小伙伴面前顯擺,然后和媽媽特意給他包的精致小粽子一起放在我家桌廚的抽屜里,過幾天想起來,拉開抽屜,粽子發(fā)毛,雞蛋臭了。
都是因為窮,舍不得,真愛著并珍惜著,溫存著母愛,變成了無奈。
自從我兒子出生后,媽媽把包粽子的時間提前了,因為母親聽人說孩子生日這天包粽子,就粽住了,身體會變得結實。我和姐姐離媽家比較近,粽子包好下鍋,媽媽開始催促爸爸給我和姐姐打電話,于是,從初三開始一直到初五我們都在吃媽媽包的粽子。
粽子鍋里煮出來的雞蛋,透著紅色,散發(fā)的蘆葦?shù)那逑愫兔紫??;蛟S是一物降一物吧,雞蛋在粽子鍋里,煮多久都不會老,怎么說呢,又脆又筋道,你很難想象這種感覺是不,那就來吃好了。不用擔心不夠吃,也不用分著吃,媽媽每年都煮一盆,隨便吃,自家吃不了,分給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吃。老人們說這是中藥,三個為一副,能去百病。所以,我們也從以前的每人一個增加到三個,每天一副,連吃三天。哈哈!現(xiàn)在的身體確實比以前壯實多了。
爸爸媽媽一輩子善良,舍得接濟幫助別人,人們都說爸媽好人有好報,八十歲的人,干起活來年輕人不是個。
今天得空回家看爸媽,看見媽媽泡的一盆黃米,心里暖暖的,眼睛酸酸的,粽子的香味濃濃的。
駝背的媽媽說:“寶該生日了?!?br />
是啊,端午節(jié)快到了,我兒子的生日快到了,只需要兩天又能吃到媽媽包的粽子了。
“房檐掛葫蘆。”“房檐掛葫蘆。”鳥聲又起。
端午節(jié)越來越近,思鄉(xiāng)之情與期盼之心相互交織在一起,屈子若地下有靈,看到人們安居樂業(yè),看到后人為追思他這樣的忠臣慶祝盛大節(jié)日,一定感激涕零。
值此端午來臨之際,在這里小編祝大家端午快樂,闔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