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小說征文】是孝還是順
1
就要過年了,我例行公事般被老爸下令去購物。
在擁擠不堪的超市里,我、丈夫和女兒累得滿頭大汗,一人推著一個購物車,滿滿的三車年貨被推到地下停車場的車跟前,然后往后備箱里裝。再進超市繼續(xù)買、買、買,直到連車里的空座位上下都塞滿才滿身大汗的回到車上喝水。我們?nèi)齻€人雖然都緊皺眉頭,但都沒有出聲,沒有一句牢騷。每年都這樣,只要出聲勢必招來我的暴跳如雷的不孝的呵斥和無休止的傳統(tǒng)美德的教訓。
回老爸家時,遠遠的就看到燈籠巷河邊的兩排燈籠都被換上了大紅的嶄新的新燈籠,河兩岸低垂的楊柳枝條也已經(jīng)由青變綠,暴出了綠芽,隨風搖曳著,河里小船上的江南女子搖槳歌唱,柔軟的江南小調(diào)悠悠的在河岸上飄揚著,一派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要過大年的景象。我們的心情也隨之回暖。
遠遠的就看到父親高大但有點佝僂的身影,就像大門前那顆老枇杷樹一樣挺立在那兒,讓我們瞬間感到了這才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根。渾身一股熱流開始涌動著,心里滿是柔情。
車開到門口,我們往家里搬年貨,父親神情凝重,目光如炬的看著,不說一句話,只是嘴角微微上揚。
這時,幾個高高低低的小女孩們從門里喊叫著跑出來,她們都是我的侄女們,是兩個哥哥在外地為了生男孩而生下的女孩們。她們嘰嘰喳喳地在我的命令下幫著搬年貨,場面非常熱鬧嘈雜。
2
我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自古都有百善孝為先一說,而提起孝,人們自然就聯(lián)系到了孝順二字,所謂孝即為順。家中老父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一掛就是一輩子。
我家姊妹三個,上有兩個哥哥,我排行最小,還是個女孩子。我們從小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里長大,村上的小輩對長輩們的話都是奉為圣旨一般。
隨著城市基礎建設步伐的加快加大,我們村也被擴入城市里,因地處一條護城河的兩岸,人們自古就喜歡長年在家門口的河兩岸懸掛紅色的燈籠,一是為了行船方便,二是為了洗漱便利等,從此就被冠以燈籠巷之稱。
在燈籠巷,每家每戶都是多子多女,人丁興旺。自古至今都被傳說是這條燈籠下的護城河里的河水滋養(yǎng)了這一帶的人們,才使他們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祖祖輩輩生養(yǎng)不息的。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里的文化底蘊。大家都信奉著古人傳下來的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尤其是老人們對小輩的指望就是多子多福,所以家家都是大家庭。一條巷子只要深挖,幾乎都是親戚關系,只不過是近或遠的區(qū)分罷了。
一輩又一輩的人都是尊聽父母和長輩的話,只要能生育,家里就后代繁茂。直到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后,我們這一代只能生一個孩子,這個祖訓才被遏制住而喊停??杉幢闶沁@樣,還有很多沒有正式工作的或大學畢業(yè)后就被父母趕出去背井離鄉(xiāng)做超生游擊隊。在外地打工或在外地私企工作的生下一個又一個女孩子,直到生下男孩子為準。
3
兩個哥哥大學畢業(yè)后,為了響應父輩的祖訓,在外地私企找到工作,再回來和本地女孩結婚后就到外地去生活,然后就開始了無休止的生、生、生,直到生下個兒子才為止。他們兩家的女兒加起來就有七個,再加上兩個兒子,總共就九個孩子,加上四個大人,總共有十三口人。過年時都要回老家陪父母過年,再加上我家三口之家,和父母兩個,共有十八口人,這個年所要采購的年貨和準備的東西是可想而知的。
年前一個月,我們就開始列單子準備購物了。要先儲備好米面油等基本口糧,再準備年貨,
這些事都是由在本地工作的我來負責,錢自然也是我這個女兒來出。好在我是我們家的老小,父母也什么事都隨我,所以我有幸上了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就當了一名老師。又嫁了一名公務員,他家條件又好,就一個獨子,所以,我的工資基本上都貼給了父母家。
每年的這個時段,我們一家三口都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就怕哪里準備不好而被父母和親戚抱怨責怪,在大年里影響大家的心情。
可每次看著拖兒帶口如同逃難般回來的兩個哥哥的一家人時,我就很心酸。要知道她們的大點的女兒們只能放在父母身邊撫養(yǎng),因為租不起大房子,也養(yǎng)不起。哥哥們一個人就要養(yǎng)著一大家子,嫂子們在家負責自己帶孩子、做飯,接送大一點的孩子上下學。隨著孩子們一個個慢慢長大,他們兩家的負擔也開始加重。
雖然國家提倡九年義務教育,但這么多張口是要吃飯的呀,穿衣都是小的穿大的穿過的舊衣服,或是撿別人家孩子穿過的舊衣服。在父母身邊的全靠父母來撫養(yǎng),好不容易上上戶口,父母都是城市擴建時征用土地被征用的土地征用工,他們的那一點退休工資只能勉強維持生活。每個月我都會給父母一些錢,逢年過節(jié)也都是靠我偷偷地貼補著,平常小毛小病也都是用我的醫(yī)??▉硭?。也不知道這樣何時是個頭?
但當我看到父母看到他們的孫子們時,那發(fā)自內(nèi)心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滿是滄桑和皺紋的臉笑得像開花一樣時,我就很欣慰,這之余而倍感痛心。真不知身為哥哥的兩個本科畢業(yè)的大男人是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甘愿背井離鄉(xiāng)去租房、拖著這一大堆嗷嗷待哺的子女又是如何熬過來的?也不知道他們從小學到本科是怎樣接受教育的?我曾千萬遍的勸過他們,生一個就好了,最多生兩個就到頂??伤麄兡睦锫牭眠M,還說孩子很好養(yǎng),女兒大了就嫁出去是別人家的人,有什么用?兒子才是自己的根,養(yǎng)兒才能防老等等。嫁女兒的聘禮就可以為兒子買房結婚什么的。
我問他們說,你們能給父母養(yǎng)老嗎?這么多女兒放在家里只能增加父母的負擔。
他們卻說,就是父母要我們養(yǎng)孫子的。還說所謂的孝就是順著父母的意才對。
我氣憤地說,可你們沒發(fā)現(xiàn)父母在一天天蒼老下去嗎?
這我們也看到了,但是是父母要讓她們回來給我們減輕負擔,好讓我們再養(yǎng)兒子,好在我們終于養(yǎng)到了兒子。你難道沒看見父母每年看見他們的孫子有多高興嗎?
我無語。
搖頭的同時,我只能感嘆他們可真是我們燈籠巷祖宗的根啊。真不明白國家培養(yǎng)了他們幾十年,白花了銀子不說,還給國家?guī)砹硕嗌儇毨丝冢械目赡苓€是社會的危害因素。這么多年的正軌教育再加上高等教育,還抵不上傳統(tǒng)觀念的滲透,這觀念看來是深入到他們骨子里去了……
4
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哥哥的女兒們一個個終于長大,九年義務教育后,不管學習好壞,她們的爸爸媽媽都不讓她們再上學,而是讓她們在家?guī)У艿苊妹?,到了十八歲就出去打工賺錢。兩個大的才二十歲就結婚嫁人,要了一大筆彩禮后,她們從此遠離家鄉(xiāng),很少再回家來。
有一年回來后,父親和哥哥們要他們早生二胎,她們剛開始還笑著敷衍,到后來火冒的和她們的父母說著說著就爭執(zhí)了起來,并表示決不生二胎。為此,年沒過完就回了自己的家。
我很理解她們,作為一個女人,她們從小要學會看父母和長輩的臉色,要遠離父母被家人歧視,有的還遭遇冷暴力,還不能像一個正常孩子一樣享有該享有的父母的愛、關心和生活待遇,以及心靈的慰籍等,她們該是多么的失望和傷感,她們都有些自卑情緒,她們沒有學壞就已經(jīng)算是萬幸了。
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也開始改變。如今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多煩惱。兒子結婚要買房,還要聘禮;要辦酒,還有體面;為父為母的不脫層皮、被壓彎了腰才怪呢?
看著兩個哥哥比實際年齡蒼老很多的面容,看著父母逐漸老去卻又卸不下的肩頭重擔,看著幾個侄女懂事地上完初中就輟學在家?guī)У苊玫那榫?,我真希望自己那天能中大獎,這樣就能幫助兩個在外漂泊的哥哥一家人回到自己的老家,讓他們的女兒們都能如愿的繼續(xù)上學,嫁一個自己喜歡而不是只要能給出高彩禮的男生,讓父母安心的頤養(yǎng)晚年。可買了這么多年彩票,都沒能中大獎,只是中了幾回小獎。一切還皆不能如我愿的繼續(xù)按著自己的軌道前行著……
5
劈里啪啦……噼里啪啦……過年了……
孩子們歡天喜地地在鞭炮聲中歡騰雀躍,大人們放下勞作了一年的軀體和操勞的心,老人們望著和和樂樂的大家庭,看到自己膝下子孫繞膝、后繼有人——孫子,幸福滿足的咧開沒有了牙齒的嘴甜甜地笑了。
——這就是我們的家,一個讓我們牽掛又心疼的家和一大家人。
這年,燈籠巷的紅燈籠特別的亮,春天也來得比以往早,河兩岸已泛綠的垂柳依依蕩蕩,這紅紅綠綠閃映著河中心劃船的江南女子的美妙身姿,也把她哼唱出的悠揚抒情曲子傳往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