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故鄉(xiāng)的河流與石橋(散文)
平原上,有河流有石橋的地方是美麗的地方。河流,潤澤田疇五谷,茂密著林木和百草野花,映照著炊煙裊裊,靈動了鄉(xiāng)村,縈繞起鄉(xiāng)愁。石橋,肩上行車過人,腹下渡水游魚,流經(jīng)歲月中,雕刻般地記錄著故鄉(xiāng)冷暖,記錄著鄉(xiāng)人土地上的行走。幽靜地成了幅畫卷。
一
我的故鄉(xiāng)有兩條河一一南河、北河。顧名思義是位于村南和村北。它們由東而西穿過112國道之后向西,最終匯入天津于橋水庫。其實,南河南邊還有條小河,只因水瘦河短,且在村南匯入了南河,也就常常被人忽視了。小河河堤深陡,河床窄狹,夏日里兩岸野草蓬勃,遮掩了水面河底,望下去幽幽深深,沿河走時,大人總會把孩子擋在外邊,惟恐失足落下去。故此被稱為“老井溝”。“老井溝”與南河相望前行,由遠(yuǎn)及近,直至交匯。
南河寬闊,且水深水大,也是北河的匯聚之處。
南河是擦著村南流過的,汛期雨量充沛時,深處,人一下去就淹沒了頭頂。晴日里河水湛藍(lán),小小魚蝦游動;青蛙鳴聲悠長,一群群的蝌蚪晃動著腦袋和尾巴,休閑中母子覓尋;河邊草青青綠綠,有各種野花揚頭或低頭在張望著天上的云或水中的蝌蚪魚蝦,聆聽著岸上農(nóng)婦洗衣時的嬉戲與吃飽了草的牛叫聲。南河兩岸是最好的土地,土質(zhì)肥沃,耐旱抗?jié)常么迦说脑捳f叫“祖宗地”。種麥子種玉米種瓜種豆種菜種蕎麥皆宜,可謂種啥長啥長好啥。夏收時各生產(chǎn)隊都會把麥場設(shè)在河兩岸,不僅收打麥子方便,且人渴了有河水,熱了河水能沖涼,因抽煙不慎或電線打火引著了麥秸還能馬上取水撲滅。
南河還有個獨特景致,就是每隔一段距離便會將自己擴(kuò)展開來,形成個大的圓的坑塘,坑塘深闊,像曲徑中造設(shè)了一處處寬闊別致的景觀。村人管那叫“慶”,何為“慶”?為何叫“慶”?我閱典籍、查辭海,也請教過鄉(xiāng)賢,卻終未釋惑。姑妄斷“慶”應(yīng)為“大”之意一一叫“慶”的坑塘是大坑塘卻是非坑塘一詞所能表義的。就如云貴川屬地見一泓水亦稱“?!币粯??!皯c”有四個,分別叫“小慶”“大慶”“淹死馬慶”“坷垃慶”。
四個“慶”像南河上串起的四顆墨玉,深嵌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調(diào)劑整條河的豐盈與萎枯,把脈廣闊田籌的洪澇與干旱,滋潤著兩岸土地樹木莊稼。早前,人們肩挑盆端取水灌田,后來用抽水機(jī)引水澆地。河水滋養(yǎng)了世代繁衍的村人。
四個“慶”墨綠幽深,浮在水面的綠草覆蓋了下面不知的世界,望下去,不免令人生畏。即使膽子再大的人也會怯到“慶”里一游。
北河穿過國道后奔西而去,幾里遠(yuǎn)之后偏左拐彎,便奔了南河,在“坷垃慶”下游與之交匯。北河像條彎彎長長的秀臂,手挽南河,把村北及村西的土地攬入懷中。北河向左轉(zhuǎn)彎處,形成片寬闊的水面,亦稱北河灣。北河灣冬日潔白凝練,夏日飽滿滉漾,是個滑冰洗澡的好去處,只是離村遠(yuǎn)便少了人的身影。
北河灣水勢舒緩開闊,水下淤泥深厚,適宜植物生長,尤以“菱角”“地?!睘槭?,且吃來甜脆適口。為此,男孩子們沒少跑北河灣。村北地勢低洼,北河灣的排澇功能要強(qiáng)于灌溉功能。洪澇年景,村北莊稼進(jìn)水,北河灣一片汪洋。直到后來興修水利,疏浚河道減少了澇災(zāi)。
故鄉(xiāng)的南河北河,河水悠悠,流過無數(shù)春秋,伴隨無窮歲月。河邊花草綠了又黃,楊樹柳樹栽了一茬又一茬。人在一輩輩故去又一輩輩長大。
時光流逝,自然界一切的此消彼長、循環(huán)往復(fù)中,唯日月星辰與河水潺潺西流依舊,且千載不語,永世無言……
河流,成了故鄉(xiāng)一分子,也見證著故鄉(xiāng),經(jīng)歷著故鄉(xiāng),更美麗著故鄉(xiāng)……
二
有河便會有橋。故鄉(xiāng)的石橋有三座,都在南河上,橋大小不一,且各有身姿神韻。
三座橋中,最大的座于村東國道上,叫東大橋。建國初期是漫水橋,雨水大了,河水上漲,漸漸不顯了橋形橋痕,儼然就成了一條本就沒橋的河流。后來建了石拱橋,三個大拱,看上去通透寬闊,青石壘就的橋墩,水泥抹縫,凸出的,塊塊石頭相片般嵌于框內(nèi),橋面也寬,能匯汽車,橋兩側(cè)各栽著十幾個石頭方柱,石柱間用兩條粗鐵鏈串起,就成了橋欄。兩條鐵鏈中間下垂,兩頭上翹,腳蹬下邊,手搼上邊,懸于其間搖晃,會有別樣的神奇感受,只是被家大人發(fā)現(xiàn)會惹來皮肉之痛。
橋東有一大的水塘,一人多深,夏日里我們經(jīng)常背著家長和老師去洗澡,泡夠了又到岸上泥潭打滾,直滾得泥人般沒了人模樣,然后跳下水洗涮凈了再跑到橋上摟著或靠著石頭橋柱烘炮著身上水——那石柱的溫度很高,也許剛挨著就燙得脫開了。有時滾一身臉泥以后,也會爬上南坡坎到地里去偷瓜,看瓜人常因我們頑童惡搞而不得午休,追兔子般把我們追逃到坑塘里……
東大橋上車水馬龍,行人多,也賦予了兒時的我太多的向往與想象。人來車往的交匯,行色匆匆中,南南北北的人相交于石橋上,互不相識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邂逅,接著又各自繼續(xù)行程,甚至連個停頓也沒有,也許,只有無語的石橋在記錄著行人的那一瞬間的曾經(jīng)。
人們習(xí)慣記憶行程的啟點和終點,無暇賞識沿途風(fēng)光,很難記住旅途中的普通一座石橋。人生中不知忽略了多少座連接生命行程的無名橋梁……幸好有石橋在,它和很多普通的橋們堅持著守望著人們一次次行程的節(jié)點,給人生路上帶來那不曾在意的相會相逢、回頭回望和腳步聲……
第二道橋是“老井溝”那座。在東大橋南二里遠(yuǎn)的國道上。比東大橋小的很多,不過二十米的樣子,中間只有一面石壘的橋墩,兩個略顯狹小的石拱橋洞。由于石橋小,難引起重視,有車開過來,司機(jī)剛見,車也剛好過去了。多年以后,我的一位同事,由于疏忽,又是酒后,從橋頭直接騎車下去,栽折了手腕和一根肋骨。人們都說,橋再小也不能輕視,否則,栽下去就知道它是橋了。
第三道橋是在村西南的南河上,是用巨石塊搭成的。兩頭靠岸是用石塊壘起的墻亦是橋墩,中間是幾塊長條巨石壘的橋墩,上面六塊長條石分南北各三塊兩頭一搭,成了橋面,橋也成了。石橋很老,建橋年份不詳。望上去,中間橋墩向南斜著,且角度很大,令人擔(dān)心隨時坍塌??纱迦颂谷?,橋上人車行,橋下洗衣洗澡。更讓人驚訝的是載著人或物的馬車幾次落橋人仰馬翻,卻終歸人畜無恙。一次車禍,轅馬壓在車下,臥在冰上,施救后發(fā)現(xiàn)馬的身形凹在冰面,那是馬的體溫融冰所致,而馬卻依然如故,抖抖冰水照樣駕轅拉車。人們都說那橋有神護(hù)佑,是神橋,驚怵中的人畜會化險為夷,毫無生命之憂。
春秋往復(fù),雨雪風(fēng)霜中矗立著的神橋,雖窄小卻挺括別致。傾斜的橋墩,不知始于建筑的奇巧,還是經(jīng)歷中負(fù)重所致,橋面巨石上有淺顯的車轍,光滑質(zhì)感,有如石匠用足了四季時光浸著汗水耐心研磨而出,那是歲月在橋身上留下的記憶與不舍,更是記錄了神橋?qū)ψ孑呧l(xiāng)人的承載與奉獻(xiàn)。
世上萬物都有生命,我相信故鄉(xiāng)的石橋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溶進(jìn)了家鄉(xiāng)春秋歲月,溶進(jìn)了鄉(xiāng)親們的生活步履和希冀,它們把自己的身軀和情懷獻(xiàn)給了河流與土地的連接,牽手塹壑,貫通仟陌,打通村外世界,肩上行車,腹下渡水,頂天立地,上下?lián)?dāng)。它們始于平凡亦經(jīng)歷了平凡,人踩車輾中消磨了大山給予的肌體筋脈最終又歸于永久的平凡……
三
幾十年過去了,故鄉(xiāng)的一切都在變,河水少了沒了,幾個“慶”已變成深圓的荒坑,長著厚密的雜草,東大橋和“老井溝”橋,幾經(jīng)擴(kuò)修,寬了長了,闊氣起來——早已成了鋼筋水泥撐起的新式橋梁。
那神橋也已變成水泥橋,兩孔,橋墩是青石水泥筑壘的,水泥橋面,平展展的,有行人車輛來來往往。我躬身細(xì)看,在橋上尋著車輪腳印,試圖再次找回歲月的蒼桑和不曾忘卻的記憶,我知道,我是徒勞的。時值春日,一切都在發(fā)生著成長著變化著,有風(fēng)在吹佛。過橋人越發(fā)行色匆匆,沒有誰在意我怪異的舉動。一切,沒了半點往時印痕。
我忽然想,老橋的巨石哪里去了,或許真的會永久隱去了石頭上的先人腳印、身影、氣息、車轍以及曾經(jīng)的歲月時光。
如今,故鄉(xiāng)的河流與石橋,有時會出現(xiàn)在自己的夢里,亦真亦幻,那樣親切,醒來,眼角有潮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