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愛】夢中猶聞嗩吶聲(散文)
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純粹的嗩吶聲了。在遠離了故土之后,即使還能見到嗩吶,也已經是氣息奄奄的,失去了應有的風骨。記憶里,真正純粹的嗩吶聲,必須是高亢的,必須是農村厚重的歷史和濃郁的泥土氣息從細小的銅制碗口里噴薄而出,配以小鼓、銅鑼、缽子,遒勁的聲音必須震徹整個村莊,百狗齊吠,宿鳥驚飛,那樣的夜晚注定是不能酣睡的。
幼年時,我隨祖父生活在沙溪,就曾聽過這種聲音。在那片被譽為“全國嗩吶藝術之鄉(xiāng)”的土地上,嗩吶是侗苗民族最受歡迎的樂器,在婚禮、喪葬、立屋上梁、開張典禮等場合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老一輩的人,更是沒有不愛嗩吶的,那種抑揚頓挫的曲調,藏著大半輩子的滄桑,成了他們平庸的生涯里最高雅的藝術。
沙溪的嗩吶制作考究,桿子要用梨木,哨子是深秋后蘆葦,銅制的喇叭也得最好的鐵匠淬煉而成,再經過鉆孔、打箍、打磨、調音等十幾道工序,這樣吹出來的聲音才能古樸、粗獷。印象中,祖父就有這么一桿嗩吶,他經常在農耕之后,卷起滿是泥巴的褲腿,坐在大門口的藤椅上,對著陳舊的工尺譜心滿意足地吹上一會。夕陽下,藤椅“吱吱呀呀”地搖晃,嗩吶的聲音也跟著一顫一顫,正在喂豬的奶奶仔細聽了一會,依稀分辨出《小桃紅》的曲調,紅著臉呵斥到:“你個老不死的,一回家就知道磨洋工,天天折騰這玩意,也沒見你搗鼓出什么名堂?!?br />
要說吹嗩吶吹出名堂的,還得算林嗩吶的嗩吶班。聽祖父說,以前沙溪鄉(xiāng)的嗩吶屬林家和楊家名氣最大,兩家明面上還算客氣,暗地里卻相互較著勁。八幾年,鄉(xiāng)里有個偷雞摸狗的“爛崽”,沒臉面在鄉(xiāng)里呆了,就在夜里扒上火車溜到南方去討生活,誰也沒想到,沒幾年竟然就發(fā)跡了。人有了錢,就想圖個好名聲,他先是給鄉(xiāng)里捐了好一筆錢用來鋪橋修路,再特地請來林楊兩家嗩吶班搭對棚慶賀。兩家人一個月沒接任何場子,關起門來研究曲目,商討戰(zhàn)術,鐵了心要在這次對棚中壓對方一頭。
那次對棚,老人們到現在還津津樂道。鑼鼓喧天,鞭炮轟鳴,嗩吶洪亮高昂的聲音穿透而出。楊家的海笛尖銳響亮,高亢沖霄,林家的長嗩吶低沉厚重,氣勢恢宏。兩股聲音交織到一起,如同千軍萬馬齊奔而來,令人酣暢淋漓。這場對棚一直進行了一天一夜,兩家不間斷地吹了一百余個曲牌,直到第二天早上,體力不支的楊老爺子才宣布認輸。林嗩吶一戰(zhàn)成名,林家班也名聲大噪,每次出場都坐在正席上,等主事的把香煙茶水伺候好了,才開始滴滴答答地吹奏。
膾炙人口的嗩吶對棚,到小嗩吶這輩已經不多見了。小嗩吶是林嗩吶的兒子,從小就被林嗩吶寄予厚望。小時候,我們常能看到小嗩吶捏一根蘆葦桿對著河水吹氣,腮幫子憋得一股一股的,我們就笑他:“小嗩吶,小嗩吶,吹起嗩吶像蛤蟆。”小嗩吶把蘆葦一扔,說什么也不愿意練了。結果吃了他爹一頓打后,又老老實實地把蘆葦撿了起來。小嗩吶十來歲的時候就跟著走場子了,每次吹錯一個音,就挨他爹一腳,他眼淚汪汪地邊哭邊吹,常常惹得人發(fā)笑。
嗩吶,決不僅是供人消遣的響器。祖父去世的時候,我還是不諳世事的孩童,還不懂的死亡和悲傷。我茫然失措地看著大人們反復地進出,看著正屋那盆旺盛的炭火,“噼啪”作響的火光映紅了奶奶干枯的面龐,看著祖父靜靜地躺在木板上,他的臉藏在白布下,我看不懂他的安靜和沉默。薄暮時分,嗩吶驟然響起。葬禮上的嗩吶愈發(fā)顯得悲涼、嗚咽、委婉。凄愴的曲調似乎述說著祖父的前塵往事,那些來不及敘述的叮嚀、牽掛和不舍,怎能不讓至親潸然淚下。我突然明白,這就是永遠的分離了。就像那條哺育故土的巫水,每天都在流逝,卻永遠無法挽回,就像凋零的白花,就算再長出來,也不是原來那朵了。我們終會失去最重要的人,那些扮演著渡客的嗩吶匠,賦予了生命最后的樂章。他們用那幽怨的曲調,送走了祖父,有一天他們也會送走自己,送走我。生與死,在古老的土地上延綿不絕,生生不息。
現在,已經很難聽到純粹的嗩吶聲了,即使在故鄉(xiāng),也只能在紅白事上看到它們的影子,曲高和寡,“現在嗩吶一響,人們都以為死了人?!毙顓葒@息到,他像其他的年輕人一樣,在城里找了個活,只有過年才回來一次。小嗩吶的兒子成了他僅剩的徒弟,“大女兒學習不錯,不能耽誤了她,這小子不是塊讀書的料,干脆讓他學學嗩吶,林家班也不至于停了響。”他說。說話間,小嗩吶的兒子就站在院子里,捏一竿蘆葦對著水缸吹氣,腮棒子一鼓一鼓地,我忽然想起幼年時的童謠,禁不住笑了。
當各種新鮮的事物紛沓而來,嗩吶仿佛變得可有可無。如今,吹嗩吶的人還在,懂它的人卻少了。故鄉(xiāng)的夢里,我又一次看見祖父心滿意足地躺著藤椅上搖晃,奶奶帶著老花鏡在一旁剝著包谷,而一種純粹的,從靈魂深處噴薄而出嗩吶聲,悠揚鋒利,正以不容抗拒的霸氣在故鄉(xiāng)上空中回響著……
問好小杜,深沉的文字,欣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