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一座小廟的前世今生(散文)
觀音閣最早就是一個巖洞,距現(xiàn)在的長陽縣城約兩公里,建筑面積不到一百平方米,在當?shù)仉m然是最小的廟,但卻很有名氣,因為它有故事,有傳說,經(jīng)歷了近代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留下了先烈們的足跡。
在很久以前,觀音閣是一面板壁巖。板壁巖下長著幾棵古柳。古柳的柳枝搖曳著清冽的江水,把江岸遮成一處濃陰。在炎熱的夏天,這里是系船停泊的絕佳去處。說是有一年夏天,一個船老板兒裝著一船山貨,從資丘順江而下,準備開往清江與長江的匯合處的市場交易,船路過龍舟坪,天就黑了,他便在江北的巖邊柳樹下停泊。夜里船老板兒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對他說,你還不趕快離開這兒,不然就性命難保。他醒后立即起錨,順江而下。當他第三天返回行至前晚泊船的江對面,才發(fā)現(xiàn)北岸的巖壁上出現(xiàn)了一個大洞,洞下他停船的地方堆了一大堆大石頭。老鄉(xiāng)告訴他,前天下半夜,突然電閃雷鳴,大雨瓢潑。在一陣驚雷聲中,板壁巖崩裂變成了一個往里凹陷的洞穴。船老板兒一驚,心想報夢提醒他的姑娘肯定是一位仙人,為了答謝救命之恩,便在巖洞里修起一座廟,并供上仙人的神像,取名“觀音閣”。
據(jù)家鄉(xiāng)的縣志記載:觀音閣,位于龍舟坪鎮(zhèn)東白鶴巖下,明末李爵創(chuàng)建。其地高巖壁立,俯臨江表。佐證就是李爵《創(chuàng)建觀音閣碑記》,是否為表達對仙人的救命之恩沒有說明,那神像就是一尊觀音菩薩。
李爵,長陽人,出生在長陽的什么地方、生卒時間不詳,他在南京當了十多年戶部主事后便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的第一站就是白鶴巖,他沿柳蔭中的小路攀援而上,見凹洞里壁上涌出一股清泉,四面眾山環(huán)繞,清江河就像一條綠色的絲帶從洞前飄然而過。李爵感到這里是天生的神仙之地,他在與一位不相識的老鄉(xiāng)閑談中,老鄉(xiāng)給他講了曾經(jīng)發(fā)生這里的一件怪事:說是有一路人在這個洞里過夜。剛剛睡下,一片白霧就將石洞包圍,彩虹在他眼前閃爍,吹打樂聲、男女的談笑聲從清江下游傳來,到了洞門口瞬時停止。一個清晰地聲音傳入他的耳朵:主事到,觀音廟;李爵來,觀音臺。過路人感到奇怪,就走到洞口,白霧便立即散去,外面卻什么人也沒有。李爵思忖道,奇事,是上天有意讓我為鄉(xiāng)梓做一件善事。他顧不上回家,馬上雇請工匠,整治道路,修砌臺基,建了五間樓閣。在正廳內(nèi)供奉一尊觀音銅像,并在門楣上掛上“觀音閣”三字的橫匾。
有關(guān)觀音閣的傳說還有許多,但必定是傳說,但觀音閣確是實實在在的。我曾經(jīng)想,一般的廟宇大多遠離紅塵,在山頂上或在十分偏避的地方,看到當?shù)牡胤街静琶靼?,當年最繁華的地方并不是龍舟坪,而是上游二百多里的資丘,那兒是曾經(jīng)的縣城,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當年交通不便,貨物主要是通過木船運輸。在我的記憶中,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江河中還可見到運輸貨物的木船,河水中不時看到流放的木料。鄰居向爺爺曾經(jīng)就是一位船長,在清江河上打拼幾十年。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縣政府就遷到龍舟坪,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廟前才修了簡易的公路。
小時沒有車,我時常是通過這簡易公路走到縣城,記得觀音閣寺廟門前的河邊長有五棵要三人才可以合抱的大柳樹,俯臥在河面上,倒影印在水里,魚兒好像就游在枝頭上。對寺廟來說它們既可擋風,又可供人們休息納涼。
清江河大多是比較平靜的,遇上幾個月不下雨,河水小得像條小溪,最淺的地方人就可以走來走去。觀音閣前面的小公路離清江河面的垂直高度不到五米,每年洪水季節(jié)都要被水淹。記得有一年夏天,爺爺帶到城里看病,正逢清江河漲洪水,觀音閣前面的公路已被淹了近一米深,長約近一公里。平時不到四五十米寬的河面,突然擴展到三百多米,波濤拍岸滾滾,旋窩一個接一個,水頭撞到觀音閣前面河邊的巨石上,揚起三四米高的水霧,怒吼聲在幾里以外都可以聽到。當時爺爺要背著我從水里走過去,可他才走了幾步就把我嚇哭了,只好多走幾公里山路進城。不過不管漲多大水,觀音閣從來就沒被淹過,聽那些信佛的人說,它不會被淹的,水漲時,它也會漲。
長陽是賀龍元帥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他曾三下長陽,并在長陽成立了紅六軍。1927年春,長陽第一次共產(chǎn)黨的會議就是這觀音閣召開的??上切┫容厒儧]有等到新中國的成立就犧牲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上??谷諔?zhàn)爭時期,縣城遭遇日寇轟炸,縣政府機關(guān)遷到觀音閣辦公將近一年。去年“十一”前夕,我和十幾位好友前往家鄉(xiāng)的烈士靈園,看望了我們的先烈們,在烈士靈園里長眠的都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中為國犧牲的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土家兒女就有近千名。我的一位初中同學就是土地革命時期一位先烈的孫子,他是從他父親的口中得知了他爺爺?shù)墓适隆?br />
近幾年來,休閑時偶爾也到觀音閣去玩,乾隆年間縣令李拔題寫在洞壁上的“慈航普渡”、“普陀概勝”八個大字,仍然站在洞壁上,向過往行人講述著這里兩百年來的滄桑。閣中的那股泉水仍在流淌著,冬冷夏涼,味道清甜的本色也沒變。據(jù)傳大旱之年,當?shù)貛讉€月不下雨,那泉水一如既往,長流不斷。閣東洞穴中怡然和尚墓,雖然經(jīng)歷磨難,但依然保存完好。觀音閣寺廟內(nèi)刻有許多名人雅士的墨寶,其中一首詩就描述了這兒風景:楊柳依依高閣前,一弘清泉流崆峒。夜來木魚敲明月,夷水落影亮青燈。
觀音閣前面目前已是雙車道的泥清公路,在并在多次改建中路面已抬高了三米多,近二十年就沒再淹過,在觀音閣寺廟東側(cè)約三百多米,二十多米高的巖壁上石刻的“讓高山低頭,使河水讓路”巨幅標語仍清晰可見,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次修這條公路時留下的見證,駐足仰視,腦海里就浮現(xiàn)當年土家漢子用繩子吊在巖壁上炸石開路的場景,勞動的號子聲仿佛又在耳邊回響。
在觀音閣西側(cè)二百多米是巴王寨,人們可以那兒品嘗土家美食,欣賞土家歌舞,聽土家人美麗的傳說。
觀音閣門前的大柳樹早已離我們而去,替代是一排垂柳在那兒堅守。只是過去的柳樹樹枝都是直著或斜著往上長的,枝條也沒有這樣細長,即使有幾枝這樣的,也沒有彎腰回首的本領(lǐng),沒有這種優(yōu)美的姿態(tài),更沒有吻水的柔情。
如今的觀音閣已不單純是從事佛教信仰崇拜活動的地方,還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基地,也是離縣城最近旅游景點,每天來往的人群絡繹不絕,讓這座小廟充滿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