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神州】董永故里 革命堡壘(隨筆)
小董村位于武陟縣西部,東距縣城18公里,北距焦作市區(qū)15公里,南依沁河,北望太行,人口五千五百余人,耕地四千三百余畝,物產豐富,地杰人靈。
據(jù)傳說,漢孝子董永是土生土長的小董人,小董村的董永和村東北方二十二里下封村的張七姐(乳名七鮮)互相愛慕,在小董村東去十二里的大凡村的大槐蔭下相會成親,然后二人東去三里到傅村傅員外莊園打工抵債。這個故事具有真實人生的的原生性,遺址遺存保存的真實性,群眾基礎的廣泛性,民風民俗的延續(xù)性。故事以小董村為中心,分布周圍數(shù)十里,后來隨著移民傳播到了全國各地,然后又演變成了喜聞樂見的神話故事。
董永在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二月初三日出生于河內郡懷縣大董村(今武陟縣小董村),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十一月初十日,于懷宮(今武陟縣大虹橋鄉(xiāng)土城)被皇封為孝廉。從此大董村被改稱為孝董村,含意為“孝子董永居住的村莊”,后被人簡寫為小董。至今小董村民仍隆重紀念這兩個日子,被稱為孝子節(jié)與皇封節(jié)。2006年5月20日,小董村的“董永傳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董永采集草藥,研究醫(yī)術,久而久之成為民間醫(yī)生,積累了幾百個不用花錢就能治好病的驗方,被后世人尊稱為“董永神方”。董永又將山藥、牛膝、地黃、菊花等藥材的培植方法教給百姓廣為栽種,這四種藥材被后世人稱為“四大懷藥”。
兩千多年來,小董村不僅是年輕人忠于愛情、孝敬老人的教育基地,而且還是民間醫(yī)術交流的基地與四大懷藥的集散基地。
在董永忠孝為民、救死扶傷精神的影響下,小董自古出名醫(yī),是著名的民間醫(yī)生集中地,歷代都有一大批讓農民不花錢或少花錢就能治好病的醫(yī)術高超的民間醫(yī)生。
董永陵園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小董村又依堤傍水、景色秀麗,是個旅游的絕好去處,也是值得進一步開發(fā)的歷史文化遺產。
小董村現(xiàn)在成立了董永文化服務中心,致力于董永文化的保護與開發(fā),整修了董永故居、寒窯舊址、董永推碾、推磨處、董永手植古槐處、董永墓,董永廟、董永路、董永廣場和董永文化園,精心打造孝文化教育基地、愛情忠貞教育基地、民間醫(yī)術交流基地、田園風光旅游基地、四大懷藥集散基地、特色小吃經(jīng)營基地,把極其珍貴的遺址遺跡建成景區(qū)景點轉變?yōu)槁糜萎a品,以此來拉動小董村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
現(xiàn)代的小董村是一個英雄的村莊,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屬于革命老區(qū),是武陟縣革命斗爭的大本營。
1938年春天,八路軍129師386旅來到了小董大廟,發(fā)動群眾、建立政權、發(fā)展黨員,先后有孫傳順、孫文年、孫青河、任福軍、孫玉保、孫止敏、張鳳英等十幾人加入共產黨,成立了黨支部。由于小董村紅色政權堅固,遂成了武陟縣的抗日中心。
1945年2月22日,小董村成了修陟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屬晉魯豫邊區(qū)太行七專署,轄修武縣與武陟縣沁河以北地區(qū)。
1945年10月28日在小董村建立武陟縣民主政府,屬太行四專署,轄武陟縣西部沁河南北地區(qū)。
1946年農歷9月18日,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qū),駐小董村的共產黨縣政府與小董村革命政權連夜北上太行山,轉移到了博愛縣寨豁鄉(xiāng)玄壇廟、干柴凹村一帶休整。
1947年4月,共產黨軍隊大反攻,縣政府和村政權下山返駐小董村,屬太行四專署,修(武)、獲(嘉)、武(陟)并入武陟縣,小董村成了三個縣的革命中心。解放以后,小董村也曾經(jīng)是區(qū)、鄉(xiāng)政府的所在地。
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小董村民眾就在共產黨的影響下組織紅槍會,反帝、反封建、抗糧抗捐、攻打反動民團,前赴后繼,英勇斗爭。
1935年,小董村的縣立第四完全小學校就建有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并向根據(jù)地輸送了大批的革命人才。
在土地革命時期,小董村王卯(改名彭施魯,1916年1月19日出生,1935年底被指派到東北抗日聯(lián)軍任第4軍軍長李延祿的秘書。1936年入黨,1938年任第4軍后方留守處主任。1941年春任蘇聯(lián)紅軍88旅2營3連上尉連長,1945年任蘇軍佳木斯市衛(wèi)戍副司令、中共佳木斯地委書記。建國后歷任軍委軍校部編研處處長,總參學校管理部副部長、軍訓部副部長,解放軍體育學院院長,國防科工委副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街,1961年8月晉升為少將軍街,1985年為副兵團職離休干部,2009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孫雙峰(出生于1915年,1936年4月從監(jiān)獄中獲救加入紅1軍團紅4師2團1營3連2排,歷任戰(zhàn)士、副班長、排長,后調到直屬運輸隊當獸醫(yī),1945年轉業(yè)到陜甘寧邊區(qū)任某倉庫主任,1968年逝世)等人就緊跟共產黨干革命。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小董村孫其永、孫玉杞、孫俊立、孫雷、孫惟昇、陶光亮等二十多人,積極參加八路軍129師386旅老二團,其中任福祥、任福久、陳玉皇等三人成為抗日烈士。小董村在反抗日寇的斗爭中英勇犧牲的紅槍會村民及普通群眾也有八十多人,雖然他們的姓名無法一一列出,但他們的英魂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小董村民眾革命熱情非常高漲,孫秋山、孫留運、陳振華、孫道武、孫其福等三十多名有志青年積極報名參軍參戰(zhàn),涌現(xiàn)出了一百多位緊跟共產黨走的積極分子。其中:孫留運、孫孝貴、任德勝等人成了前方烈士;孫傳順、孫傳凱、孫以巴、謝用之,孫繼升、孫文年、孫惟昇、王曉倫、孫乃杰等人成了后方烈士。
在1947年5月29日、1948年9月兩次攻打武陟縣城的戰(zhàn)斗中,小董村作為縣政府駐地,廣大軍民踴躍參軍參戰(zhàn),組織了大批的民兵運輸隊、戰(zhàn)地救護隊和擔架隊,參加戰(zhàn)斗。戰(zhàn)士們英勇殺敵,不怕犧牲,支前民兵和民工不畏艱險,送彈藥,運糧食,抬擔架,救傷員,并將一百多名烈士運回根據(jù)地小董村,安葬在寨墻外東北角的“烈士墳”里,其中六十多位已成為無名英雄。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小董村青年孫其永、王軍、王國英、孫道通、謝文芝、孫其軍、孫立榮、孫尚直、陳振華、孫文立、孫立永、孫道武等十二人,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家衛(wèi)國,到朝鮮作戰(zhàn)。其中志愿軍15軍44師131團參謀長孫文立在上甘嶺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志愿軍戰(zhàn)士孫立永也為朝鮮人民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小董村的革命烈士都是為了爭取人民解放與自由幸福,前赴后繼,英勇斗爭,不怕犧牲,他們都是小董村涌現(xiàn)出來的人民英雄。
今天的小董村,革命堡壘更堅強,董永故里譜新章,紅色文化與德孝文化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小董村黨支部154名黨員努力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帶領5587名小董村民,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先烈們那種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深入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正在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金光大道上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