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心中的紅旗渠(散文)
我是林州人,也就是原來的林縣人。當央視播放《紅旗渠》時,觀看時好幾回流下了眼淚,也許紅旗渠對于我們林縣人來說,有一種別樣的情愫。
聽大人說: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老槐樹下搬來了,沿著一條漳河,一路向東。世居太行山東麓,林縣人在六十年代修筑了紅旗渠,這是一條自力更生的渠,是一條精神的渠,是一條林州人魂的渠。
林州處處有渠,在林州2046平方公里上,紅旗渠就像人的血管一樣。而對于紅旗渠的認識,也是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外入里。
那是少年時代,一群少年,穿上節(jié)日的衣服,戴上紅領巾,帶上母親準備的干糧,帶上一點水。前面有人打著大隊旗,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少年先鋒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在老師的帶領下,沿著十二支渠,一路向西。我想那是李先念參觀紅旗渠之后的事吧,路是新修的柏油路,一直通到桃源渡槽。1974年2月25日,應邀來華訪問的贊比亞共和國總統(tǒng)卡翁達離開北京前往林縣參觀。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等到車站送行,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專程陪同卡翁達總統(tǒng)前往參觀。
少年,隊歌,紅旗渠桃源渡槽,這是少年時代多么隆盛的進入紅旗渠。
我是喝紅旗渠水長大的,我家住在南大池以南,聽村里的大人說,我曾爺爺兄弟兩個,從采桑沙河遷來了。也許是在南大池以南,曾取名紅花池村。村北就是紅旗渠一干渠的十二支渠,村里有四口井,都是引十二支渠水。南大池是明代李漢卿主持修建的,原來,是引天平山的水,后來也是靠十二支渠水。
特別是夏日,滿天星斗,坐在十二支渠翻水洞的水泥板上,聽父母講當年修紅旗渠的故事。那時年幼,對修渠的苦和累,不甚理解。只是看到沿著十二支渠,修的一座座小水電站,像天上的流動的星星,曾給自己帶來過無數的夢想,仿佛是天上的星河,那流動的燈火如奶奶故事里的牛郎和織女。夏天,在渠里游泳,享受紅旗渠水的清涼,特別是中午,一吃過飯,偷偷地從家里跑出來,小心避開父母的眼光,有時到學校了,老師大聲地問:“誰去游泳了?”也不敢說。
我是喝紅旗渠水長大的,我的血液里流淌著紅旗渠的魂。
1960年3月6日,盤陽古鎮(zhèn),桑家大院,年輕書記一只手在空中揮舞,引漳入林工程,定為叫紅旗渠,對于林州人來說,這是石破天驚的創(chuàng)舉。從此,紅旗渠誕生了,林州人叫做紅旗渠人,成為林州的名片,精神之魂。懸崖絕壁之上的舞蹈者,紅旗渠上的特級勞模任羊成,一支鐵釬,一條繩子,頭戴盔甲,我上,那里有困難,那里就有我,我不上誰上,第一個除險的人,一塊石頭敲掉一顆門牙,依然微笑的人;站在王家莊隧洞前,采幾束野菊花,當作祭品,懷念一位異鄉(xiāng)人,一個要過飯的人,卻犧牲在紅旗渠上的人,有了你,林縣就有了治水的利器,有了你,林縣就有了許多渠,他就是紅旗渠上的技術員,林州人的好孩子吳祖太;一個把生命最美好的歲月留給了紅旗渠的人,紅旗渠總指揮,一個沒有盡到孝心的男兒,一心刻在渠上的男兒,深秋,我走近淅河畔的三陽村,站在馬有金記念館前,想起林州老書記楊貴,再一次回到林州,首先想到的是他,一個踏實工作的人,一個無私的人,一個把紅旗渠托起的人,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前幾天在街上碰到黑蛋了,精神飛揚,忙著去紅旗渠干部學院講演,北京人來了,黑土地,紅土地上的人來了,黑蛋叫張買江,聽黑蛋講:父親死后,接過父親的鐵錘,走上紅旗渠,聽黑蛋講:兒子又上了紅旗渠,接過了他手中的鐵錘。黑蛋一家人的紅旗渠情結,就是一代又一代紅旗渠精神的傳承。
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用這一句話來形容,我想是能表現(xiàn)出當時林縣人民修渠的場面。1970年拍的記錄片《紅旗渠》,魏德忠的拍的相片中,感謝這一位攝影記者,讓我們今天的人們能感知到那時修渠的場景。
一條紅旗渠是一座山碑,又是一條奔流的魂。中國有條紅旗渠,這是我們林州人的名片。 紅旗渠是有形的,而又是無形的。
紅旗渠是一座山磈,李先念提字。周恩來說:10年,林州人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起了211個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修建12408座各種建筑物。
人到中年,當拿起相機,拍攝是從紅旗渠開始的。從山西侯壁的紅旗渠源開始,沿路而行,在山西王家莊,看到了吳祖太犧牲的王家莊隧洞了。過了王家莊,就是紅旗渠最徒的一段,臨崖而建,一面臨河,走在這里心驚膽戰(zhàn)。走到青年洞,看到郭沫若提寫的三個字“青年洞”。過空心壩,走露水河渡槽,走到分水嶺。想起1965年總干渠通水那天,全縣人民齊來到這個地方,有的推車步行,扶老攜幼,像趕集一樣,從各個公社,各個大隊,齊聚一起,歡歌笑語,一萬多人參加了開幕式。紅旗渠的通水,標志著第一期工程的結束,也宣告著,從此宣告缺水的歷史過去了。林縣成了太行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各地開始種稻米,林縣人也吃上了雪白的大米。
紅旗渠是石頭藝術,又是匠人的血壘成的藝術,比肩萬里長城。
桃園渡橋是紅旗渠上最高的建筑物,座落在城關公社桃園村南的桃園河上,全長一百米,高二十四米,寬六米。橋下過洪水,橋中過渠水,橋上過汽車。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動工。到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竣工。共挖土石五千四百立方米,壘砌石方五千六百立方米,澆筑混凝土三百六十五平方米,投工六萬個。
奪豐渡槽,林州紅旗渠二干渠上的咽喉工程,位列紅旗渠十大工程之八。奪豐渡槽位于林州市河順鎮(zhèn)東皇墓村東北,總長413米,寬4米,最高14米,單孔跨5米,共50孔,中間越一小丘,分為上下兩段,上段17孔,長172米;下段33孔,長241米。渡槽過水斷面高1.8米,寬1.7米,縱坡1/900,設計流量2.7。
仿佛行走是一場煉獄,仿佛是西游記中九九八十一難,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想起太行、王屋二山,那個開山劈路的愚公,挖山不止,子子孫孫,生生不息。在洪谷山,領略了那座古建筑唐塔。走進謝公祠,謝公的靈魂在我的心靈上飄蕩,走在那流淌了幾百年的小渠上,寬不過幾十公分,深不過幾十公分,長不過十幾里。修建了一條為民渠,人民把他當成神來敬仰。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不懼日寇的鐵蹄,皮定鈞帶領太行合澗人民,修建成一條愛民渠,通水后,糧食畝產量由三四十公斤,一躍達到100公斤,支持了抗戰(zhàn),支撐起一座愛民的橋,支撐起一渠民心。
如果說那一首歌最能唱出紅旗渠的魂,“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如果說那一首歌最能表明林縣人的性格,是王懷讓的《推車歌》。太行(哪個)山高路又長林縣人哪個推起小車不停地唱起歌(來)。
山里的人哪啊生性犟后面來的要往前面放 要往前邊放
只要有一碗哪 糊涂面條噢喂 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氣勢還要壯啊, 氣勢還要壯啊。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br />
書寫此文時,我想起了當代詩人葉延濱的詩,面壁十年。那年深秋,一個人獨自走進分水嶺,沿渠而行,太行紅葉最燦爛的
是爺們是漢子
就在這里面壁
十年面壁,面壁十年——
三千六百五十個日夜
用饑餓年代之血肉之軀
面對太行山十萬巨石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