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故鄉(xiāng)的野味(散文)
我的故鄉(xiāng)無可殊勝之處,山連綴著山,傍水相依,使人滿目皆是山河。我于故鄉(xiāng)來說是年少輕狂的歲月的痕跡,因生于斯長于斯,便長年難以忘懷,若時光溯洄,常覺得故鄉(xiāng)的野菜可以聞出味道。
在清明時節(jié)前后,我與女友一同去山里游玩。牧童遙指不見了,青靄入看無的意趣也不見了,杏花春雨落在云蒸霞蔚的山嶺里,倒是映襯江南的煙雨濛濛。窺見一片竹林,一簇簇的竹筍,拔尖拔尖,虎踞龍蟠,精氣神十足。我跟女友提議,午餐覓一家小店,讓店家燒竹筍炒臘肉,嗅一嗅竹筍的清香。
竹筍燒法有多種,清、蒸、燜、拌皆能成美味佳肴,燒法有別,對竹筍的擇剔就有要求。竹筍炒臘肉,竹筍不宜取材太老太嫩,老了干澀清苦,嫩了沒有嚼勁。
店家把一盤炒好的竹筍炒臘肉端來,異香充斥,不禁一陣神飛,嘗一口,那股淡淡的清香彌蕩了口舌,直泌口鼻,縈回在臟腑間。味蕾有如千軍萬馬,鑼鼓喧天,口頰的每一根筋肉都跳躍著。人的味蕾是百科全書,也是最古老的檔案館,封存著生命最初最真實的回憶,再次品嘗到那味道,一往情深就對故鄉(xiāng)的野菜深深惦記上。
女友見我大塊朵頤的吃相,狀如餓狼撲食,她殊不知人間最美味的食材,都來源于山里。為此我生在山村里,是冥冥注定的緣分!
山里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耍的花樣:瀑布崖下可以游,樹上的鳥窩可以掏,別家的番薯地總缺不了息列索落聲,兒時的見情見性的搗蛋,倒是樂趣無窮。山里又四季常青,蘊藏的“寶貝”孕育蒼生,山里的孩子是山林探險者,深入腹地去采獵自然的恩賜!一陣春雷滾滾,細雨斜風作聲響,待到雨后天晴,便往后山坡?lián)炀z,狀如青絲,跟苔蘚植物一般,附生在巖石上。清洗干凈,與山芋一起煮,澆在飯里,囫圇一聲絲滑入喉。
最難辨別的是菌菇,菌菇喜陰,簇生在一窩叢草垛里。老人告訴我們,通常不能食用的菌菇,或莖細小,或戴一頂翻邊的帽子,或色澤純白。上山采菇,提蛇皮袋的大嬸,提籃子的稚兒,哼唱的兒曲,婦女間的嘮叨,一枝一葉關著鄉(xiāng)村風情的春光圖。菌菇種類繁多,但肉美鮮嫩,口味醇厚濃香;日本人把菌菇稱之為“增智菇”或“聰明菇”,可見菌菇除了味美之外,營養(yǎng)價值頗豐。
吃竹筍不單春季可吃,冬季也可吃。到年底,拿起鋤頭,呼喊著挖冬筍去,成群結隊就去山里轉悠。挖冬筍需要技巧,滿竹林亂刨是胡來,辨別有無冬筍在地下,方法有三:看竹子顏色,葉子綠油油呈墨綠色而且又比較濃密,竹子下方就有很多的冬筍;觀察竹鞭走勢,順著竹鞭周圍去挖;看竹子的朝向,朝哪頭傾斜,就從哪頭挖。如我等之輩,常以挖到冬筍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冬筍吃法較為挑剔,切成薄片或絲,放入羊肉火鍋或清炒,嫩脆鮮美,口感細膩。一家人圍坐一圈,邊吃邊聊,享受難得團聚的那份愜意。
割魚草的時候,碰到最多的是山拋子,又稱樹梅,是一種很賤視的植物。果實狀如玫瑰,據(jù)說蛇會向果實吐信子,喜濕好陽,作攀扶狀,長滿毛刺,肉甘甜可口。尤得孩子所喜,常采摘用草莖串成串,冰糖葫蘆似的,一搖一擺提回家;嘴饞的孩子,把它裝入罐子里,放入些許糖塊,甜如蜜餞。家長們若有質疑我們偷懶,把手伸過去,細如密針的血絲,便是勞作最好的佐證。
倒是有一種野果,讓人愛恨交加,垂涎三尺,才會去采摘。果實毛茸茸,把它掰開,用石頭磨掉表層,常揣在兜里,嘴饞時摸索幾塊,嚼起來嘎嘣脆、酸不拉唧的。如若不清理毛茸,不一會兒,膀胱可得遭罪。人可吃帶毛的肉,不能吃帶毛的果實,民間不成文的諺語不打誑語。
還有滿山遍野的山茶樹的茶苞;有躲在密叢中的龍葵果;有農家種植的拐棗……故鄉(xiāng)的野味數(shù)也數(shù)不清,越數(shù)越饞越垂涎欲滴,越數(shù)越醉人,我好像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