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門口畈(散文)
我的老家在門口畈上首,旁邊有一?。ǘ┬徒瓥|水庫,都在大歷山腳下。走下坡階,站在門口畈上首,收割完的稻田里仍是一地金黃,散發(fā)出動人的光彩,我情不自禁地拍了下來。
門口畈又叫江東畈,和江西畈、崗付畈、歐村畈、徐村畈、咀上畈、舒村畈等自然聯(lián)成一體,估摸著有好幾千畝。我們老家不是平原地區(qū),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周邊也只有海拔372米的大歷山最高。門口畈一帶是除丘陵山地外自成一統(tǒng)的寶地,由我們老家那兒開始地勢自然平緩梯減,而且由江東水庫自流灌溉,田地旱澇保收,從小到大沒聽說過因水造成災(zāi)害年景。
記得大集體時候生產(chǎn)隊的“勞動日”曾經(jīng)達到一元零八分,那可不得了的,是張溪人民公社管轄區(qū)最高的。為此,大隊黨支部委員中有了生產(chǎn)隊長的名字。
門口畈讓我敬畏。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念書放下書包,就要為父母分擔(dān)勞務(wù),比如放牛、打豬草、摘棉花。說來也怪,從小我們天生愛攀比,不是比吃比穿,而是比誰干得多,得到父母獎勵就多,不曉得偷懶的。稍大點,成人了,長胡須了,一放假就自覺回到隊集體幫助干農(nóng)活,啥活我都干過,割稻、拔秧、插田、挑稻谷、挑豬糞等,還有和大人們一起參加冬修、挑塘泥、興修干渠、挑水庫大壩等等。回憶起來,挺辛酸的。但最心酸的是“雙搶”時節(jié)的割稻、插田。
當(dāng)年插水稻都是雙季,“以糧為綱”嘛,那個季節(jié)又是我們的暑假,躲都躲不掉。大熱天,氣溫三十五、六度的樣子,正午水田里有近四十度,我們都是頂著太陽下到門口畈上,雙腳毫不猶豫地踏入滾燙的水田中,彎腰割稻子、打稻谷、運稻谷。最要命的還得提防水螞蝗,我天生怕那個滑不溜秋東西,至到現(xiàn)在還怕。古歷六月天幾乎天天打雷暴,中午或下午跑步到集體稻場上搶收谷子似乎成了固定的節(jié)目,大家那個速度、那個力度、那個干勁,比自個家里的事還要緊當(dāng)、還要自覺、還要賣力。
收割好稻子,老把式犁耙水田的叔伯們緊緊地跟在牛股屁后面大聲吆呵著整理好田塊,但鳥兒們不怕熱,也不怕人,它們緊跟著犁耙翻起的泥漿后面翻飛著、啄食著,原來是泥鰍和小魚蝦耐不住高溫翻肚子了。我們也不能閑著,挨著高溫的水田彎腰拔秧,也算是苦中作樂吧!好歌喉的大姑子小媳婦們在眾鄉(xiāng)親的起哄中就賽起了拔秧歌,歌聲飄過門口畈,悠揚動聽,但我卻專注于拔秧。雖然隊長偶有照顧我們學(xué)生娃,干起了挑秧的活兒,還可以站在田埂上歇歇肩,踮起腳將一把把秧苗很有狐度地拋向插秧人屁股后面,稍有不準就引起一陣騷動,順勢逗個樂子啥的,挺有趣。但思量起來,還是“藥店里的大小丸子,都是苦的”。
勞動一天腰酸背疼的,晚飯都不想吃了,只想睡覺。實在酸疼得睡不著就躺在竹床上數(shù)星星,奶奶坐在旁邊為我搖著那把破舊的芭蕉扇子勸我吃點飯。聽大人講,平時隊里給我們娃兒只記八分工,“雙搶”的日子記十分,這讓我們努力著,也讓我們敬畏著門口畈,因為它總是種著滿畈的水稻,保障著我們碗里的糧,從小到大。
在外面,包括在學(xué)校里,我們江東門口畈上的娃兒口袋里都較殷實些,像金祥、金保、黑皮他們,也從不缺糧食,有時還能從兜里排出八分錢買個肉包子或者兩人合伙買個一角五分一條的小切糕,相互分享著。常聽到其他同學(xué)議論“他們是門口畈的”,這讓我們更敬畏門口畈了。
敬畏讓我產(chǎn)生了逃離?!疤与x門口畈”成了我求學(xué)的動力,因為父輩常說“不想吃苦,就要考學(xué)上進”。這也讓我翻譯給了我的下輩“知識改變命運”啊。因為小時候不夠勤奮,要奪回虛度了學(xué)習(xí)的光陰,需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或許是門口畈的稻米壯實了我的筋骨體魄,讓我追上“改變命運”的年代,乘上了“復(fù)興號”高鐵,建設(shè)國家,改變家鄉(xiāng)。
再望門口畈,同樣的門口畈卻是不一樣的種植了,鄉(xiāng)親們?nèi)苛鬓D(zhuǎn)了門口畈上的稻田,由村土地流轉(zhuǎn)合作社租給大戶承包機械化耕種,享有流轉(zhuǎn)租金和土地權(quán)益,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要么外出闖世界,要么經(jīng)村合作社介紹,自愿到大戶處務(wù)工掙一份勞務(wù)收入,自由自在。
留守家鄉(xiāng)已八十多歲的小叔告訴我:年輕人都外出務(wù)工了,門口畈上少了些人氣。但稻子照黃,門口畈上還是春華秋實的。的確是這樣!我的弟弟和長房侄子一家分別在南京、蘇州和浙江嘉善工作,他們家都有小車,侄兒還在浙江買了房,開起了公司,每年只是春節(jié)和清明才趕赴回鄉(xiāng),看看門口畈,上山祭拜先祖。有時村里在逢年過節(jié)的晴好天氣里拉好大紅的橫幅標語,會在門口畈上召集返鄉(xiāng)的村民開個懇談會,聽聽他們在外闖蕩的心得和對門口畈上的工作建議,也向村民報告村里下步工作打算。有錢的小老板會在大會上捐出些錢物算是對村里工作的支持。
村里對這些自有一套辦法,除了馬上公布張貼捐贈大紅榜外,修路時還會在路邊豎個功德碑,讓出錢的老板們掏得爽氣、硬氣,讓他們體會到為門口畈貢獻的價值,侄兒也算是門口畈上的一個活躍分子。老家就自然留給我來看護,雙休日即使沒有特殊的事情我都要開車回老家一趟。雖然鄉(xiāng)親們已經(jīng)多年沒有在門口畈經(jīng)營了,但樓房建得一棟比一棟漂亮,村莊的水泥路也是“戶戶通”了,家家都有小車,檔次還不低,村子里喇叭又響了起來,老家不寂寞了。小叔還告訴我,一家有兩部小車的也有好幾戶了,真是令人咋舌。
門口畈沒有變樣,如南山不老。變革的是思路、是形勢、是政策,如現(xiàn)在的門口畈耕種實行一年一季,產(chǎn)量還超過去的“雙季”,也讓地力休養(yǎng)生息,讓門口畈青春煥發(fā)。如果種植業(yè)主再實行有機種植,開發(fā)品牌效益,門口畈還能聲播遠揚,就如同當(dāng)年產(chǎn)生一元零八分的“勞動日”一樣。
再過幾年我也退休了,當(dāng)年的逃離變成如今的熱愛,我翻看著拍下的照片,仔細想來,這算不算人生的一個大圓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