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璞】臘月隨感錄(隨筆)
1.圍爐夜話
少時,常隨祖母回故鄉(xiāng)探望祖母的母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把月就要回去一次。那個小村莊坐落在東北遼南平原上,沿著蜿蜒的沙河堤壩,行二十余里地就到了村頭。春夏之際,一路花草蜂蝶,總有蜻蜓在頭頂相伴;季冬時節(jié),白雪皚皚,結(jié)冰的河面在陽光下,泛出耀眼的光。
冬季,穿過院落里的雪堆,走進有些幽暗的老房子,太姥姥就會在火炕上探起身,拉我到炕頭暖和??活^的席子總是帶著熏烤色,像剛出爐的面包表面,黃里帶紅。手掌貼上去,一股厚實的暖意便從掌心升起,一路的寒涼漸漸消散。
如果那個冬季格外寒冷,炕上就會放一個火盆,里面是燒焦的木炭,張開手烤一烤,再搓揉幾下,也是渾身暖意。
在北方農(nóng)村,冬季雖然屋外大雪封門,屋里卻是暖意融融。大家盤坐炕頭,圍著烤火,吸著旱煙,慢條斯理地聊著家常,很有一番情趣。中國古人就善于從樸素的生活中捕捉人生情致,抒寫性靈。清人王永彬?qū)懥艘槐疚膶W(xué)小品,叫《圍爐夜話》,就描摹出了?“鵝毛大雪天,夜深人靜時。紅泥小爐、一壺好茶、半壇清酒,情酣時,意濃處”的意境。
臘月里,屋外漫天大雪,朔風(fēng)凜冽,送走喧囂的白晝,人們?nèi)齼蓛蔂t邊圍坐,可以說幾句話,也可以默不作聲,這時,會頓感世界原來如此寧靜。在這種靜謐溫暖的氛圍中,白晝里濁濁紅塵蹇塞的各種煩悶、疲憊漸漸消失,身心不知不覺中萌生一種釋然和愜意,進而徐徐注入靈魂,像裊裊繚繞的煙霧,升華為對生活、人生以及對生命的頓悟和洞然。
《圍爐夜話》中,有許多精妙的人生感悟,只言片語,如絲絲暖意流經(jīng)思想的夜色,讓古代文人尋覓到生命的一縷陽光,一片綠蔭,一種性靈的紓解。
“圍爐夜話”,不再是一個書名,一篇文字,而是一幅生命愜意的水墨畫。濃淡之間,勾勒出古代文人在漫漫長夜里默默思索的臉孔,以及悟得生命妙諦時的會心一笑。
現(xiàn)在,冬季不再那么寒冷了,沒了封門的大雪,沒了黃里帶紅的老式炕席,沒了老舊的烤火盆,自然沒了那種意境。只是,那些文字還在,讓我們得以用閱讀,感受歷史罅隙中一絲古老的溫馨和別致。
2.臘肉情結(jié)
那晚,雪霏霏而落。朋友語我,十斤臘肉寄出了。
之前,我對臘肉并無興趣。畢竟,東北人冬季的菜譜里,古來就沒有臘肉。但我是個不折不扣的肉食者,離開了肉,我仿佛窒息,心緒不定,甚至不能思考。去年臘月里,朋友從遠方寄給我十幾斤的臘肉臘腸,我面對色澤暗淡,質(zhì)地堅硬的一堆臘肉、臘腸犯了愁,思來想去,就給一些親朋好友掛電話,說要送一些美味給他們。結(jié)果,居然沒有一個東北人喜歡,都婉言謝絕。這讓我在尷尬中有些惱火,就一賭氣獨自消受。整整吃了三個月,等到從冰箱里摸出最后一節(jié)臘腸,倏然有些落寞,才發(fā)覺自己竟然喜歡上了它。仿佛突然身邊沒了一個終日廝守的體貼女人,一段時間里,食不甘味。
原本以為,臘肉,辣肉也。其實不然,雖然臘肉也辣,但此臘非彼辣。為此,我特意翻閱古籍,對與“臘”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做了一番考究。
在我國古代,臘月是一個祭祀之月。“臘”為歲終的祭名,也是“臘祭”,一年的終止月份,古人有在新舊年交替的時候進行祭祀活動的習(xí)俗,因此臘月也是個祭祀之月。相傳,早在周代便有在這個月舉行“歲終之祭”的習(xí)俗。臘祭的對象,為列祖列宗和五位家神。即門、戶、天窗、灶、行(門內(nèi)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祭,這一天即為臘日。
祭祀祖先的肉類供品,應(yīng)該是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這樣才顯出對列祖列宗和家神的敬重。所以,臘肉大都在冬至之后開始制作,古人殺豬去骨取肉,加上配料之后,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慢慢熏烤,最后或掛在燒柴火的灶頭上方,或懸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面,利用煙火慢慢熏干。至于這種制作方法,肯定緣于便于保存和攜帶。其實,祭祀只是古人對于自然世界以及生死現(xiàn)象的一種樸素的崇拜和理解,也是一種信仰儀式。鬼(亡人)和神祗無形,并不會吃東西,只是用鼻子嗅供奉食物的香氣,古人深知這一點,稱之為“歆”或“歆享”。由此看來,臘肉是人神共享的。鬼神歆其氣,凡人食其肉,各得其所。
我是凡人,喜歡吃臘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我迷上臘肉,在于咸香麻辣的口感和口味。去歲臘月之后三個月里,我被熏陶了,終日切幾片臘肉或者臘腸,就著一小杯六十八度的褐紅色泡酒,一邊望著窗外的雪,一邊自斟自飲,何其愜意?,F(xiàn)在居然成了臘肉的喜愛者,之后每每思念,也常與朋友言及。所以,朋友就給我預(yù)定了今年的臘肉。
朋友特意說,今年臘肉會更好吃,這次是農(nóng)家宰殺了自家放養(yǎng)的豬制成的臘肉,肉質(zhì)好,口感好,味道自然上乘。
朋友話音未落,我就忍不住笑了。仿佛神一樣,“歆”到從千里之外飄來的香氣。
3.爆竹聲聲
臘八那天,在小區(qū)外的路邊,忽見有人擺地攤售賣花花綠綠包裝的物件。不知何物,疑惑著上前詢問,才知是爆竹,頓感親切。
這幾年,耳畔總是回旋著疫情肆虐的風(fēng)聲,心底也總是沉郁的。似乎已然忘卻了,我們這塊土地的上空曾經(jīng)爆竹聲聲,焰火漫天。忘記了從哪一年開始,城市之間陸續(xù)開始禁放爆竹煙花,讓除夕的夜色靜寂下來,城市失去了開懷的笑聲,惟剩一枚冬月落寞地亮著,像世界一只孤獨的眼睛。
據(jù)說,是一些專家從環(huán)保、安全,乃至于摒棄陳舊庸俗民俗的角度考慮,提出了城市禁放煙花爆竹的建議,又理所當(dāng)然地迅速被城市管理者采納。我不是一個民粹主義者,我絕不認(rèn)為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更亮。但我始終覺得,文化、民俗具有深刻的民族內(nèi)涵,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一種標(biāo)識,是文化的一塊骨頭。譬如煙花爆竹,在中國就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要素。據(jù)說,在我們禁放之際,相鄰的某國居然準(zhǔn)備向聯(lián)合國提出煙花爆竹申遺,令人愕然。
我們的某些專家,總是以一些奇談怪論來吸引眼球,嘩眾取寵,為了達到轟動的效果,不惜向自己的老祖宗開刀,表面看似乎立論頭頭是道,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其實,本質(zhì)上就是用割民族文化的肉,來彰顯自己所謂的“勇敢”和“前衛(wèi)”。如果通過這種方式來與西方文化銜接,不啻一種文化自盡。至于一些城市管理者,更是愿意放棄民族的東西來換取一時的輕松,在加強管理與宣布禁令之間,自然積極響應(yīng),選擇后一種??此曝?fù)責(zé)任,其實,倒更像是一種不作為。
倘若,某國真的就煙花爆竹進行申遺,或者,真的申遺成功。就等于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霓裳,被別人扯去了一只袖子,卻還在沾沾自喜。
看來,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習(xí)俗,必須摒棄武斷的思考和行為。而應(yīng)當(dāng)遵循尊重和保護的原則,適當(dāng)加以引導(dǎo)和注入新時代的內(nèi)涵,同時加強相關(guān)管理,在嚴(yán)格規(guī)范的管理框架下,讓民族文化的水流,沿著河道繼續(xù)汩汩流淌,而不是筑起高高的堤壩。
臘八晚上,就聽到窗外噼噼叭叭的爆竹聲,不由得離開電腦來到窗前,從十七樓眺望城市夜空。
倏然間,一支禮花呼嘯著沖上夜空,巨大的花朵恰好在我的窗扇前綻開,火花四濺,絢爛無比。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