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璞】雪中行走(散文)
一
初二晚間,窗外北風呼嘯,玻璃嗡嗡地響。
女兒發(fā)來信息,說訂了明日的電影票,看大片《流浪地球Ⅱ》。
我發(fā)過去一個笑臉,問:進口片?馬上有回復:別笑,別總以為中國的科幻片不如西方的。我仿佛看到女兒繃著的臉,正用一種責怪的表情瞪著我,仿佛在為中國科幻鳴不平。連忙解釋說,好啊,我去。
我從小就喜歡科幻,一直到晚年,依然如此。大概受我影響,女兒也喜歡科幻作品,初中時就訂閱科幻雜志,并不時地與我交流、討論。她知道我尤其喜歡西方的科幻文學和電影,喜歡那種思想深刻,構思巧妙的,表現人類命運之類宏大主題的作品,進而,對于中國科幻作品有些不屑。所以,才對我在微信里的一個笑容,產生慣性思維,以為那是一種嘲笑之類的表述。
其實不然,這確實有些冤枉了我。從劉慈欣的《三體》問世以來,我已然對中國科幻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另外,隨著年紀增長,幻想的翅膀仿佛有些沉重,對科幻作品的興趣也明顯減弱,思想不再那么海闊天空地馳騁。像一條老年的魚,不再那么熱衷于擊水游弋,倒是更愿意覓一處有陽光的水域,懨懨泊在水中。
回想一下,似乎很久沒有閱讀科幻作品了,更別提看電影了。
二
初三清晨,窗外灰蒙蒙的,雪花飄舞了一個上午。
將近中午,我出發(fā)了。影院坐落在錦輝商城,離我的寓所僅兩站地的路程,我穿皮靴、皮衣,戴上貂皮帽,決定步行過去。或許是沿襲小時候對雪的征服心,對于雨雪等自然現象,我總生發(fā)出一種特殊的亢奮??释苡?、吹雪,陶醉于艱難處境中的那種折磨和奮爭的快樂。
沿著人行道向北行走,那里離海很近,海面雖然不結冰,卻給冬季的風添加了潮濕,讓寒涼銳利無比。我恰好迎著風雪。很快,眉梢掛了霜花,上眼皮有些緊蹙。這倒沒什么,并不影響行走。但耳朵開始有些疼痛,那種細微而銳利的疼痛感,似乎有些熟識,直抵心靈,刺穿了記憶。
小時候,我喜歡在風雪天跑到院落里玩耍,還不喜歡戴帽子,常常凍得面紅耳赤。一次跑到了十字路口的馬路邊,一邊等姐姐放學回來,一邊看有軌電車劈開風雪,轟隆隆地從軌道上駛過。那日姐姐回來得晚,一股強硬的北風吹傷了耳朵,疼痛難忍,就含著眼淚跑回家里,祖母忙著給我捂耳朵。雖然緩了過來,卻凍出了大泡,后來化膿,導致每個冬天不管寒冷與否都要凍傷耳朵,并生出水泡。姐姐對此一直感到內疚,流著眼淚摩挲我的耳朵,仿佛那是她莫大的過錯。似乎直到十七八歲之后才不再出現這種狀況,但對于寒冷則格外敏感,形成一種獨特的條件反射。一個冬季冷不冷,耳朵會告訴我。
整個街道瑟瑟發(fā)抖。雪和寒冷并不是虛構的,那是一種真實的疼痛。
我豎起皮衣的貂毛領子,把兩只耳朵藏了起來,才遏制了那種疼痛感繼續(xù)深入和蔓延。北風橫著吹來,路面薄薄的積雪被風卷起,揚起一陣煙雪,像銀色的劍影掃過,劃出一道凜冽的弧形,刺向裸露的梧桐樹干,仿佛把一束束寒意插進樹的骨肉。梧桐樹緘默不語,它已經習慣了冬季裹著雪的海風,用自己的方式抵御。盡管如此,很久沒有這樣酣暢淋漓地走在風雪中,心底還是涌起一種莫名其妙的愜意,那似乎是一種與自然搏斗的英雄主義。雖然不能戰(zhàn)勝寒冷,驅逐冬季,但也不會逃避。大自然設置了酷暑和嚴寒來考驗生命,周而復始,生命樂在其中,不失為一種曠達。我常常這樣,從生命的痛楚之處獲得精神快感。
好在路途不遠,很快,我就走進錦輝大廈溫暖的大廳。在高大的玻璃門里凱旋般撣落肩膀的積雪。眉睫的結霜也很快融化,帶著濕漉漉的溫馨。
三
高檔電影廳里,光線昏暗。我并沒有太留意屏幕,放映之后就瞇著眼睛打盹。
那座椅格外舒服,寬松的沙發(fā),舒適的腳踏,讓人昏昏欲睡。但只小憩短短地片刻,我就被一種強烈的振動搖醒。睜開眼睛,發(fā)現前排座椅上下浮動,仿佛漂泊的船。我揉揉眼睛,以為是一種錯覺。座椅依舊起伏著,包括自己的座椅也在微微顛簸。額頭上倏然有一股強烈的氣流噴過,讓我怔了一下。這才意識到,這是一部科幻片,座椅與屏幕上的各種聲音同步匹配,做出飛行、穿越、著陸等各種運動帶來的模擬振動,也就是所謂的“沉浸式”觀看。這引起了我的興趣,便不再困頓,把視線擱置在電影屏幕上。
無數架形狀古怪的飛行器飛向月球,陸續(xù)降落在褐黑色的月球表面,其中一輛呼嘯著著陸,我的座椅咣當一聲,之后是劇烈的顛簸。仿佛,那是我駕馭的飛行器。
我沒看過《流浪地球Ⅰ》,自然更不了解《流浪地球Ⅱ》。不過,隨著劇情發(fā)展,漸漸捋順了這個科幻故事。
好像是二十多年后,月球偏離了軌道,旋轉著朝地球撲來。于是,以中國為首的世界各國,聚集了全球的核彈頭安放在月球上,準備將月亮炸碎。同時,地球上也安裝了上萬臺行星發(fā)電機,通過北京的互聯網連接世界各地,在預定時間同時啟動,驅動地球迅速躲避月球的碎片,飛出太陽系,經歷一次漫長的流浪過程,到其它遙遠的星系另尋安身之地。
科幻故事,必須具備兩個元素。缺一不可。一是有豐富的想象力;一是有較為前沿的科學為依據。從這兩個條件來看,這個故事似乎都具備了。只是,前者比后者更為突出。譬如,把時間的背景設置在離我們現在僅僅二十幾年后,似乎有些超前。當然,作者或者編劇的意圖在于增強影片的緊迫感、真實感。通過迫在眉睫的時間感,引起觀眾心靈震撼,有明顯的商業(yè)藝術的意味。
我在起伏的椅子上顛簸了兩個多小時,也在顛簸中看完這部電影。其實,我對于劇情本身并不太關心,它注定會以人類的勝利而宣告結束。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最終,地球在全世界所有發(fā)動機的驅動下,按照預定的設計遠離月球碎片,踏上飛出太陽系的旅途,開始了漫漫的“流浪”之旅,充滿樂觀和喜悅。這也是我覺得中國科幻文學不夠成熟的一個方面。總是以人類戰(zhàn)勝自然和宇宙為結局,給人們帶來一種盲目的快樂,甚至愚蠢的笑容。
我關注的是這個地球,地球上的人類,乃至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終極歸宿。
電影結束,燈光亮了,人們的視線從飄逸的地球降落在現實的影廳里,一邊小聲議論,一邊離開影廳,臉上帶著電影藝術帶來的享受,以及春節(jié)必須的微笑。
女兒也扭頭看我,似乎得意地問我,怎么樣。
我卻有些黯然神傷,搖搖頭。
四
其實,這類電影應該是在提醒人們去思考一個問題,即人類的未來。換而言之,也是一個哲學終極問題:我們往哪里去。事實上,前景并不樂觀。
天文科學表明,太陽系存活一百億年,現在已經過半。太陽將在四十億年后燃燒殆盡,太陽系將變成一片黑暗的廢墟,地球也早就不適宜生命存在。雖然這個科學推論令人類悲傷,但由于時間久遠,并沒有人為此擔憂。畢竟,一個人的獨體壽命不過百年而已,去思考那么久遠的事情,似乎很有些杞人憂天。然而,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就不能不引起重視。人類是生命高級動物,高級到挑戰(zhàn)宇宙規(guī)律,擺脫自然的束縛。人類的智慧決定人類不會束手就擒,任由太陽一天天的黯淡,寒涼,而在地球上蜷著身子等待滅亡。人類會想出種種辦法來保護人類的存在和賡續(xù)。于是,有憂患意識的科幻文學便應運而生,發(fā)揮想象,為人類的未來歸宿出謀劃策。
《流浪地球Ⅱ》就是把太陽毀滅的時間點從四十多億年后拉到近前,二〇四七年。無疑,吸引了觀眾的關注,增強了憂患意識。雖然,它講述的是一種逃避,我并不贊成人類集體流浪。
我曾一度癡迷科幻文學作品和電影,尤其喜歡那些全球性自然災難、外星生物侵犯、地球末日之類題材的作品。這類作品,可以讓你心胸開闊,格局提升,站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表現出生命意義上的大慈大悲,大愛大恨。也更能增強憂患意識,珍愛生命和生活,珍愛時間和人生。這便是科幻文學的意義所在。
盡管《流浪地球Ⅱ》不乏震撼力,但還是在藝術處理上略顯粗糙和幼稚,而且,少了某種應該有的凝重感。
曾看過一部西方科幻片,講史前恐龍復活,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的故事。故事的結局,也是人類戰(zhàn)勝了復活的恐龍,將其全部消滅。然而,在人們劫后重生,歡呼勝利的時候,影片的最后一個鏡頭,卻是幽暗的山洞,一堆粉碎的恐龍蛋。陡然,一只蛋殼里升起一顆小恐龍的腦袋,接著兩只、三只……一批小恐龍相繼探出腦袋。人們心里陡然驚悚,剛剛放松了的神經再一次繃緊。影片結束了,但觀眾的思考和憂患再一次被誘發(fā)??芍^意象鮮明,含蓄深刻,放大了憂患意識。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絕不會在走出影廳的那一瞬間露出微笑,更多的應該是心頭壓上了一塊更沉重的石頭。
如此解讀科幻電影,不是倡導悲觀主義,讓人們對于人類悲劇性的結局集體唉聲嘆氣,而是通過強化悲劇意識,提升生命憂患意識,熱愛時間和生命,更加科學地思考人類未來,也更加務實地應對各種命運挑戰(zhàn)。
真正的樂觀主義花朵,應該從悲觀主義土壤上誕生。
五
女兒拉著女婿去逛節(jié)日的商場,我獨自走出錦輝大廈。
雪停了。風也沒了一絲一縷。太陽也及時地出現,白雪覆蓋的城市有了些許暖意。盡管依然寒冷,但我估計耳朵還能適應,已經不需要豎起衣領了。我抬頭望了望,陽光正透過天空的云層照射下來,親切而瑰麗。影片帶來的關于太陽滅失的憂郁,瞬間消失殆盡。
一個穿紅色羽絨服的小孩子在雪地上跑了幾步,摔倒了。當她爬起來時,臉上粘著雪花,回頭朝她的父母笑了,笑得靦腆。
我倏然快樂起來,孩子似的尋著有陽光和沒人走過的地方行走,身后雪地,留下一行蜿蜒但真切的足跡。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