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齊魯文苑 >> 短篇 >> 雜文隨筆 >> 【齊魯】“李陵事件”之淺見(隨筆)

編輯推薦 【齊魯】“李陵事件”之淺見(隨筆)


作者:張文科 童生,532.0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251發(fā)表時間:2023-10-21 19:37:06

司馬遷《史記》記“李陵事件”,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都在問“李陵事件”錯在誰?千百年多少文人墨客,都在講司馬遷冤枉,漢武帝殘忍。如韓城號稱“吉司馬”吉教授潛心研究,以“五點理由”得出結(jié)論:“司馬遷并有為李陵而辯護,不應(yīng)當有‘誣上’罪過,不應(yīng)當下獄受腐刑。李陵兵敗和投降匈奴,應(yīng)由漢武帝來承擔責任?!?見1989年三秦出版社《司馬遷年譜新編》79頁)
   余不贊賞司馬遷“講李陵”,其實那是“性格決定命運”。
   司馬遷“講李陵”的背景:
   當年,漢朝與匈奴數(shù)載干戈戰(zhàn)火不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匈奴單于領(lǐng)數(shù)萬大軍侵擾漢邊界。
   陵“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見《漢書?李陵傳》原文:
   天漢二年,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倭暧篂橘E師副將,陵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薄?br />   (陵戰(zhàn)匈奴后段)昏后,陵嘆曰:“吾不死,非壯士也。復得數(shù)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zhàn),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夜半時,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虜騎數(shù)千追之,韓延年戰(zhàn)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余人。譯文:(李陵與副將韓延年一同上馬,十多名壯士和他們一道沖出。匈奴數(shù)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zhàn)死。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于是下馬投降了,李陵兵敗之處離邊塞只有百余里,而當初所帶的5000兵將,逃回塞內(nèi)的僅四百余人)。原文:后聞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遷盛言:“陵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提步卒不滿五千,抑數(shù)萬之師,轉(zhuǎn)斗千里,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鄙弦赃w誣罔,下遷腐刑。
   以此足見,一是李陵是自告奮勇率兵五千與匈奴戰(zhàn),自傲輕敵,血性所致。二是投降是真并非武帝屈斬陵家屬所致(屈斬陵家屬是在去匈奴接李陵的公孫敖誤傳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后武帝盛怒,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三是司馬遷講李陵,忠國、英勇、降是無奈及降是等機會再報國。遷言原文:“陵抑數(shù)萬之師轉(zhuǎn)斗千里,雖古名將不過也”“宜欲得當以報漢也?!狈置魇菫槠鋽[功,為其辯解。
   續(xù)二)司馬遷對武帝講李陵,《報任安書》講的更多,全篇充滿怨言?!秷笕伟矔穼懺诹杲?、遷盛言之后八年,講的比《漢書》更詳細。大意是,我與陵沒有什么交情,從他平素的言行表現(xiàn)來看,我認為他有國士的風度。迎著億萬敵軍與單于連續(xù)作戰(zhàn)十多天,轉(zhuǎn)戰(zhàn)千里,箭用光了,路走絕了。李陵兵敗的奏章知道后,皇上為此吃飯不香上朝不樂,我私下沒有考慮自己的卑賤,看到皇上的悲戚哀傷,真心想獻上自己的懇切忠誠,李陵雖然兵敗陷身匈奴,看他的心意,將要等到合適的時機報效漢朝。我心中想陳述這個看法但沒有機會,恰好皇上召見問話,我就按這個意思闡述李陵的戰(zhàn)功,想用這番話寬慰皇上的心胸,堵塞怨恨李陵的人所說的壞話;沒能完全說明,皇上不理解,認為我是有意中傷貳師將軍李廣利并為李陵游說,于是就把我交付法庭。李陵既已投降匈奴,敗壞了他家的名聲,而我又受刑住進蠶室,更加被天下人嘲笑,悲痛啊悲痛??!事情是不容易一一地講給俗人聽的。
   余以為,講的很多,其核心是講李陵敗的原因,講李陵有功的動機,講非為其辯護,其核心在為自己辯解喊冤。
   余不是研究歷史的,也未熟讀《史記》,只是從邏輯思維方面講自我判斷:評判遷講李陵,用不著"實是求事",用不著對與錯,只能用“邏輯思維”來詮釋。這個“事件”涉及李陵、皇上、眾臣與司馬遷等幾個層面,各層面處于有不同階級,其利害是不同的。首先要厘清-個邏輯問題,“戰(zhàn)功有無、勇敢不勇敢”(或功勞貢獻有無)與“投敵與不投敵(或叛節(jié)不叛節(jié))”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不可混肴和抵消。有戰(zhàn)功或勇敢不一定不投敵;無戰(zhàn)功或不勇敢不一定要投敵。況且戰(zhàn)功、勇敢、貢獻,并不能抵消投敵罪過,這是個國家政治向題。恰恰司馬遷就是在這節(jié)骨眼上犯了毛病。
   古今中外,那一個投敵的叛者不是前有功績或大功。最典型的現(xiàn)代大漢奸汪精衛(wèi)。他早年是一個革命激進分子,在國民黨里位高副總裁。只1910年舍命刺殺大清攝政王載灃,可見其革命激進,不然能成為孫中山的忠信之徒。只是抗戰(zhàn)時期,于1940年投靠日寇當偽“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禍國殃民,世人唾罵。此時評汪精衛(wèi),首言叛國之罪,該依法懲辦才對。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令炸毀墳?zāi)?,以消其恨?br />   觀《李陵傳》及《報任安書》,司馬遷對李陵“投敵叛國”這一真情,一字未講更不遣責,而多是調(diào)強“陵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奔爸覈?、英勇、戰(zhàn)績等。司馬遷在沒有可靠情報證實未投敵,又講“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遷推定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是荒謬可笑的邏輯,哪一個叛徒不是說自已還會“侍機報國”,汪精衛(wèi)之徒也不是狂喊“曲線救國”嗎?
   對1940年之汪精衛(wèi),若有人舍其叛國罪不講,非要講他早年之功,遭世人唾罵、領(lǐng)袖不悅、國家懲罰是必然的。須知,戰(zhàn)功并不能抵消投敵罪過是起碼的政治邏輯。司馬遷就是犯了這個邏輯錯誤。他想像“有戰(zhàn)功、又勇敢”就必“不投敵”,或者以“戰(zhàn)功”就可抵消投敵罪過。這就是他的悲劇根源。
   “后聞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是正常的,皇上的憤怒與懲罰因而是必然的,群臣懟怒甚是順理合邏輯的。以此認定,司馬遷冤枉、皇上殘忍證據(jù)不足,國有國法,依法懲辦,不能以現(xiàn)代國法去刻求古時國法。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大喊其冤,自認冤枉處在于,以為自己“直諫”說真話,一片忠心?!巴蒲粤曛Γ詮V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而為何招來的是下獄殺身之禍。
   遷把本很正常的“群臣皆罪陵”(自古至今朝朝代代。投敵叛變者殺無赦!蔣介石對汪精衛(wèi),共產(chǎn)黨對顧順章皆如此。)認定是“睚眥之辭”,白話文即大臣那是指責、攻擊、誣陷的言論。李陵戰(zhàn)敗投降,原先的那點功勞,哪個大臣不知;唯自己知敢況說真話,只有自己“直諫”,真心想獻上自己的懇切忠誠。皇上不理解。沒能完全說明,就問罪下獄,實在的冤枉。
   遷極不理解,只講戰(zhàn)功不講投敵罪過,實質(zhì)本是為李陵辯護,這個關(guān)鍵遷至死都未想明白??上б恍W者對此也犯糊涂。
   況且,司馬遷對武帝“講李陵”,未抓住主與次,根本顛倒。對李陵投敵叛國這一真實主情節(jié),一字未講,更不遣責;只講次要的李陵之功,思維混亂,是“無的放矢”,于國于已于李陵都毫無意義,只能惹武帝氣上心來,下獄問罪。
   要說有錯,李陵首當其沖。有網(wǎng)友論:首錯在于李陵的輕狂。說什么“不須給馬匹,臣愿以少擊多”。都說“人品決定命運”,老李家的血脈,就是李陵的悲劇。有網(wǎng)心友論,在下不敢說司馬大人的,仗義執(zhí)言是咎由自取。公然為“叛徒”辯護,總是有點不合時宜的。卻沒有顧及自己的言論,對社會上忠義之風的消極影響。當時的太史公還真是有點“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識時務(wù)”的意思哩。卑雖很刻薄,但擊中要害。
   余贊同網(wǎng)友之論。李陵從先祖血脈就帶來年輕氣盛、傲慢、急于證明自己、放縱自己。輕敵而敗是必然的,他既無“春秋”時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之忠國品德,又不具漢蘇武寧死不屈、忠心報漢之氣節(jié)?!叭似窙Q定命運”說得貼切。
   “性格決定命運。”司馬遷職位是太史令,博覽史書“秉筆直書”足職場習氣。只是個歷史家與思想家,于政治處世一竅不通,起碼不是審勢奪度之謀士。李陵勇敢有戰(zhàn)功,朝庭哪個不知,哪個不曉,大臣都不講,遷敢講,就是司馬遷性格決定他的命運,這是歷史大悲劇。如果沒有李陵投降,就沒有司馬遷下獄受腐刑之冤,可惜這是假設(shè)歷史。
   司馬遷可贊處在于,下獄受腐刑,忍“仆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之悲痛,為的是完成先父遺愿續(xù)寫“春秋”,頑強堅持用如椽巨筆,紀刻華夏三千年文明史,被譽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彪炳史冊,與日月同暉。

共 3190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李陵,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西漢將領(lǐng),李廣之孫。曾率軍與匈奴作戰(zhàn),兵敗被俘,投敵。司馬遷為其辯解,被判宮刑。以往借助書籍,對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李陵事件,不過是走馬觀花般的閱覽一番,較認可司馬遷冤枉,漢武帝殘忍。今天讀到張文科老師的這篇隨筆《李陵事件之淺見》頓覺茅塞頓開,細細品之,頗有道理。 李陵事件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李陵沒有戰(zhàn)死沙場,降敵,都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李陵當初的自傲、輕敵,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他愛國、忠君、勇敢抵御外敵的所為,一定會代代傳頌,遺憾的是叛國投敵了。別說是封建社會的王朝,就是今天,叛國投敵也會遭到世人的唾罵。正如本文作者張文科老師提起的大漢奸汪精衛(wèi)。大家一定熟知這首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边@是汪精衛(wèi)刺殺大清攝政王載灃失敗后,在獄中寫下的一首絕命詩,充分表達了投身革命的堅定信念,“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辈恢钸^多少熱血青年。但汪卻在1930年打著“曲線救國”的旗號,公開叛國投敵。我們能因他早年的功績,就原諒他嗎?李投敵后,司馬遷竟以種種理由為其辯解,這不是明顯的不識大義,明顯的不懂政治嗎?(有人認為是他秉性使然)但必須為自己的無知買單。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如此。一篇精彩的隨筆。感謝老師賜稿。推薦賞讀【編輯:含笑花】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含笑花        2023-10-21 19:39:59
  此文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政績可以一般,但必須要懂政治。龍顏大怒,后果不堪設(shè)想!
位卑言輕布衣身,我以我筆寫我心。
2 樓        文友:巧眉        2023-10-21 22:06:00
  欣賞作品,品讀學習。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3 樓        文友:成敏        2023-10-22 06:50:43
  李凌是漢朝大將,戰(zhàn)功卓越,只是在漠北孤軍作戰(zhàn),寡不敵眾,最后被孚,這是他人生中的無奈之舉,也埋下了他的一生的罵名。但其中的痛苦與無奈,沒有人能懂。這篇文章寫的非常詳實,推薦大家閱讀欣賞!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