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冀】明月,是故鄉(xiāng)的眼睛(散文)
一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雖然我們村落里沒有大江,但村頭那條河默默流淌的小河里也有月明。每逢望日前后,明月皎皎,清輝高瀉,那條小河也便有了明亮的眼睛。
鄉(xiāng)村的夜,靜謐如水,一輪明月高懸空中,如同童話里的大眼睛,凝望著村落里的大街小巷與人間冷暖。月光如瀑,微風輕拂,柳影婆娑,月光就在垂柳的長發(fā)間穿梭游走,像極敏捷而又頑皮的小姑娘??上н@樣美麗的月色只能觀賞,卻無法掬起,唯一能保留它的只有記憶。
高空明月,就像母親結(jié)婚時的圓鏡一樣亮堂,灑給大地一片皎潔的光明。它閃過厚重的漆黑,倒映在河流之中,梳洗裝扮,染亮一彎清水,隱約可以看得到小魚正在與水藻嬉戲。皎潔的月光落在水間,令人辨不清是光照亮了水,還是水映亮了光。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遠方偶爾傳來的狗吠聲,爬上心頭的一定是恬靜。
倏然,一只看不清身形的野鳥從半空靈巧飛過,恰好斑駁了河水倒映的月亮,望著它漸遠漸淡的影子消失在視野里,不禁欣喜這只鳥給鄉(xiāng)村夜景更添了幾分情趣。
伴隨著夤夜?jié)u深,大地早睡,微風已歇,只有兩只眼睛還在守望者村落,一只在天上,一只在河中。曾幾何時,這樣一幅鄉(xiāng)村月夜的畫面是那么的唯美,那么的撩動人心,落在腦海里經(jīng)久不散。
有了明月,村落的黑夜也就有了生氣。大人們晚飯之后會聚在街頭,或在月光下納鞋底,或閑聊家常,像我們這樣的孩童則會在在明亮的月光下盡情地玩耍、嬉鬧,開心洋溢在大街小巷的每一處角落。
記得有次和玩伴們捉迷藏,為了更好地隱藏,我冒著被刮傷的危險鉆進了玉米秸垛里,小心翼翼,息聲屏氣。隱約聽到其他小伙伴們陸續(xù)被找到的嘆息聲,卻始終找不到我的藏身之所,心中不由得竊喜。良久,喧鬧的聲音消失了,只留下我在玉米秸垛里聽著外面細微的風聲,但顧慮他們是在故意引誘我出來,便依然紋絲不動。直到聽見母親的呼喚聲才從垛里爬了出來,發(fā)現(xiàn)玩伴們早已丟下我各自回家了,只有天空的月亮照亮了我身上粘掛的秸稈碎葉。記得當時天空中的月亮,很亮很亮。
偶然回想起這些往事,各種滋味縈繞心間,如今對于我來說,那些已是再也找不回的時光。同時我也相信,那些趣事已經(jīng)印在月亮的瞳孔里。
二
每到秋收時節(jié)農(nóng)民們總是忙碌的,除了白天下地收割,晚上時間也會被利用起來。
我們冀中這邊秋忙恰逢白露和秋分之間,那時正值中秋節(jié)前后。月亮也從弦月慢慢長成滿月,然后又變成弦月,正是它給村落、田間灑下的月光,得以讓農(nóng)民有了更多的作業(yè)時間。我不止一次經(jīng)歷過這樣的場景:月亮當空照,田間收割忙,在兩三米能照清人面貌的月光里,把白天未及收回家中的玉米棒裝進袋子,然后一袋袋碼放在驢車上,人們的汗水不停地灑在月光里,而靜候拉車的驢正悠閑地啃食著田間的野草……
吃過晚飯后也不得早歇,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聽著收音機里播放的連載評書,守著小山一般的玉米堆扒著玉米皮,最后把金黃的玉米棒一個個丟進早已建好的囤中。人們不會抱怨勞累,似乎也感覺不到疲憊,看著豐碩的收成心里只有欣喜。除了扒玉米皮外,在晚間的大院里揪花生、敲葵花都是那個時候不可或缺的活計。
所說這些,有明月為證。
就在這忙碌的日子中,還藏著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日——中秋。中秋節(jié)歷來就是中華民族所重視的佳節(jié),雖然事務(wù)繁忙,但一定是要擠時間過的,雖然沒有殺年豬那么隆重,但還是比較重視的,最起碼燒雞、燉魚還是能吃上的。一些老人還會在院子里擺放一個條案,放上水果、月餅等物,對著月亮祈禱風調(diào)雨順、家人平安。
我最喜歡的則是親來戚往。由于白天各家都在地里忙活,而中秋節(jié)走親戚又是留下來的傳統(tǒng),所以住的近的親朋好友都是利用初晚的時候相互串門走動。頂著能照亮大地萬物的月亮,走在低洼不平的土路上,胳膊上還必須跨個籃子,里面放著各色禮物。到了親朋好友家閑聊幾句,留放禮物時總歸還要客氣拉扯一番,看起來顯得有些虛假,卻又的確真誠。我之所以喜歡親來戚往,是因為借禮物調(diào)換之機,就能吃到不一樣的美食,這對貪嘴的我來說實屬幸福。
這一切月亮都已偷偷看在了眼中,但它不言不語,依舊默默地掛在天邊。
時至今日,我依舊無法忘卻那時候的月亮,在它灑下的月光里我度過平凡而難忘的日子,它就像靜觀我成長的眼睛,扎根在我的心中,又從心底望著我。
三
多年以前,也是一個明月當空的深夜,黃狗已趴在窩里打盹兒,花貓搖著尾巴悄悄游走,村落沐浴在明亮的月光里,寧靜而神秘。
那夜我突發(fā)高燒,不巧還趕上村里停電,煤油燈微弱的光亮下,母親不停地用溫水潤過的毛巾擦拭我的額頭與腋窩。那時父親為了養(yǎng)家糊口,跟著一個瓦匠班常年出門在外,家里只有母親自己照顧我們姊弟三人。當時我燒的有點迷迷糊糊,只隱約看到透窗而入的月光灑在花被面上。過了一個多小時,母親摸我額頭愈發(fā)滾燙,急得直在屋子里踱步。
那時我們村沒有真正的診所,只在村尾有一位唐姓赤腳醫(yī)生,誰家若有個小災(zāi)小病就去上門喚來,粗略診斷一番給打一針或配幾包藥就算完事,如不見效就只能去鎮(zhèn)里的衛(wèi)生院了。可是當天正值半夜三更,我高燒得又厲害,兩個姐姐也都是十多歲的孩子,就母親一個大人在家,可想而知她當時束手無策,心急如焚的心情。
估計思來想去沒有好辦法,她便輕輕把熟睡中的大姐搖醒:“你弟發(fā)燒了,我?guī)ヌ颂拼蠓蚰莾?。你先別睡了,看著點你妹妹,如果她醒了哄她別怕,我很快就回來!”大姐偎在被子里,一邊揉著惺忪的眼睛,一邊點著頭。
時隔幾十年,細節(jié)我記不清了,只記得的當時伏在母親的背上,她艱難而匆忙地向村尾走著。她一邊走,一邊安慰我,時不時還大聲咳嗽一聲,短短的三百多米路仿佛走不到盡頭一般。月光下,母親搖晃的身影被拉的很長很長。
突然不知道誰家的狗吠了一聲,我明顯感覺到母親的身體抖了一下,接著就聽她發(fā)著顫音呵斥著那條不懂事的狗,腳下的步子卻邁的更快了。到了唐醫(yī)生家,母親瘋狂地砸著門,她的舉動把月亮都嚇得躲進了云后。隱約聽到院里有人吆喝著走了出來,但更清晰的是母親粗重的喘息聲,還有心跳聲。
唐醫(yī)生給我打了一針,又開了一些藥,母親給完錢后卻再也背不起我。此時月亮又從云朵后冒了出來,月光下我能看到她的兩腿在打顫,額頭上汗水涔涔。最后,是好心的唐醫(yī)生背起我給送到家門口的。
后來多年我才知道,母親自小最怕的就是走夜路,那天為了帶我看去醫(yī)生,她是狠心豁出去了,也聽她念叨過:“那晚若不是月光能照清街道,還真不一定能把你背到唐大夫家,現(xiàn)在想起來心還打顫。多虧了那夜的月亮,真亮……”聽得我眼圈直發(fā)紅——終于明白了那句話:“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如今我客居城里,母親守在故鄉(xiāng)的老宅,雖然只相隔百余公里,但就是這短短的路程已不能讓我天天見到我的母親。每當遙望明月之時,仿佛能映出人的影子,思念之情便會愈加強烈。
明月,是故鄉(xiāng)的眼睛。其實我知道,那也是母親盼我回家的眼睛。
2024.1.19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