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我嘆金圣嘆(散文)
一
吳中木瀆五峰山下,有金圣嘆的墓。
前年深秋,和滬上詩人俞敏、中子等去木瀆鄉(xiāng)野尋其墓址,實際上很不好找。到了難以通行的逵徑,只好下車探路,逢人便問,問了七八人,總算見到一處類似哨亭的木板房。板壁上有塊“吳中區(qū)木瀆鎮(zhèn)森林防火辦公室”的貼牌,上有“金圣嘆墓至虎山咀”及“護林員某某”的手寫字樣。而距此哨前,還見一處掛有“越野車不得上山”告示牌的鐵門。向里張望,一片蕭然闃寂的野境,屬人跡罕至之地。難道,這就是金圣嘆的歸葬之所?
這里,我們先撇開金圣嘆的墓地不談。
對于金圣嘆(1608-1661),相信若非比較關(guān)注明清文學者,恐不太了知其人。他的家世背景幾無記載,他自己生前也鮮有提及。我們只知道,他是蘇州吳縣人,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自稱泐庵法師,別號鯤鵬散士。小時候家境尚可,有田畝若干,家仆丫環(huán)數(shù)人,至少是個小康之家。他從小愛讀通俗文學,為此常遭父親的訓斥。十來歲時,“眷屬凋喪”、父母雙亡,家境遂急轉(zhuǎn)直下,從此淪為社會底層。到了弱冠之年,他娶妻生子,卻常為缺衣少食而愁眉不展,對發(fā)妻及四個兒女總抱愧疚之情。金圣嘆起初也以陶淵明自居,取“絕意仕進”的姿態(tài),還曾多次表示要做個有氣節(jié)、有人格的明朝“遺民”,但在貧病交加、債務(wù)纏身、一家老小的生計沒有著落的窘?jīng)r下,其“反清復(fù)明”的立場早已摧折殆盡。胸中意氣,文人肝血,竟化作“最能聞聲感心,多有悲涼”的凄然自訴?,F(xiàn)實的遭際,也幾乎斷送了他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入世途徑。他在51歲時因一樁“哭廟案”被處死,其家人的厄運,也并沒有隨著他的罹難而有所轉(zhuǎn)圜,竟至生前受“連累”、死后受“連坐”的境地。妻兒被流放寧古塔,為死后的金圣嘆繼續(xù)贖罪,這是何等的不幸!
如果這就是金圣嘆的人生簡史,恐無多少書寫的必要,只能歸位于明清改朝之際無數(shù)個不幸家庭中的一例。倘掉轉(zhuǎn)視角打量明清的文史文學,又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金圣嘆的一生,又是多么才氣出拔,不同凡響。民國幾位大家,都曾對其不吝擢贊:胡適說他是“大怪杰”;林語堂稱之為“17世紀偉大的印象主義批評家”;周作人亦言“小說的批,第一自然要算金圣嘆”。由于一樁“哭廟案”,他又戲劇性地成為清末革命黨人口中的“抗清先烈”。
金圣嘆這個人,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我們只能以他少年時代的文學愛好作為話題的開始。他從小天資穎悟,稍長頗為自負,十歲入私塾,雖也讀“四書”《離騷》《史記》、佛典和道藏之類,卻興味索然,以為“《離騷》苦多生字,好之而不甚解……吟唱而已”;《史記》也不常讀。當他接觸到一些被正統(tǒng)派看作“誨淫誨盜”的《西廂記》《水滸傳》時,竟一下子著了迷,以至于“無晨無夜不在懷抱”。12歲起,由于酷愛“水滸”,每有心得,便隨手寫上幾行點評文字,誰曾想,這不起眼的開始,以后竟成了他的“名山事業(yè)”。
金圣嘆以杰出的文學評論家名世,他年輕時曾有一個評點“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的計劃。遺憾的是,一生醉心斯集、為之魂牽夢繞的“六才子書”,直到他被殺,也只完成了金批“水滸”“西廂”兩部,其它僅剩零札、散篇。金圣嘆曾言,他耗盡心力所寫的書,一為“慟哭古人”;二為“留贈后人”“立德”和“揚才”是他著述的根本目的。他的標新領(lǐng)異、率性放誕的性情,和明末思想界所謂“王學末流”一路風格不謀而合,甚至在很多方面,他都神似“狂禪”派核心人物李卓吾。我以為,他的種種出格行為,完全可以視作明中葉以后才士們傲誕之習的延續(xù)。
二
這樣的性情,往往與世俗社會的處世法則相背離。比如金圣嘆自稱“以吾之才,入學如取芥耳”,這讓占據(jù)學術(shù)話語權(quán)的學究們十分不自在,想必會痛加呵斥:“哪里來的狂徒?”“你算老幾?”。尤其在對待讀書人視為人生頭等大事的科舉應(yīng)試一事上,金圣嘆行為怪異,根本不拿“功名”當回事,甚至還在考場上搞惡作劇,實屬千百年科場中之另類,試舉一例:某年科舉的出題為“吾四十而不動心”,且看金圣嘆是如何答卷的:他竟在試卷上連寫了39個“動心”,考官問其由,金圣嘆說:“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如此“解讀”,純屬侮辱考官的智商,一氣之下,只好將他除名,即革除“博士子弟員”資格。類似的事在金圣嘆身上還發(fā)生過幾次,十分搞笑,其結(jié)果必然是一再地“名落孫山”。
可每每讀到這些情節(jié)時,我卻笑不出來,覺得這里面一定有原因,故先剔除其中含有的滑稽成分,而只想作稍稍深入的品讀:金圣嘆去考場,似乎不是為了金榜題名,而像是專來搗蛋的。難道他就這么無厘頭?從表面上看,這是他對科舉應(yīng)試持鄙視態(tài)度的一種表露,但也沒人在他背后頂一把槍非逼你進考場?。亢伪胤堑糜H臨現(xiàn)場來這么一出呢?況且這么做是冒著極大風險的,扣你一頂“無端滋事、擾亂考場”的帽子一點也不冤枉,把你投進牢獄也有十足的理由。其次,這么率性妄為,還意味著你與清廷的不合作姿態(tài),別人若有這想法,大都藏著掖著,哪敢明目張膽地“狂飆”?你倒好,敢來如此正經(jīng)的場合公開“宣示”,就不怕因此惹禍、再累及家人嗎?其實吧,我以為金圣嘆的滋事,還是和他自身的軟肋有關(guān)。什么“軟肋”?如前文所提及,他從小就讀不進“四書五經(jīng)”這些正經(jīng)書;也不以“時文”見長,這在以朱批“四書”為出題范圍的考場上很是吃虧。所以金圣嘆常抱一股怨氣,對八股制義、一篇文章定終身的取士方式自然有所憤激,但又缺乏隱忍的功夫,不知“治怒、治懼都是變化氣質(zhì)的實際工夫。克己是泯其小我……遽忘其怒便是克己”(錢穆語)的道理。金圣嘆身處社會底層,遭逢種種不待見,自恃才高,卻不為時人所識,于是油然滋生一副嘲世的面目。他的目空一切、鄙視正統(tǒng)、行為乖張,拿他自己的話說皆屬“愁悶之來,如何可遣?要惟有放眼自負,白眼看人,庶可聊慰”。(《杜詩解》)。具體表現(xiàn)為與時風的格格不入:“蓋金圣嘆憤世嫉俗,然遇理所不可之事,則亦慷慨激昂,不計利害,直前蹈之,似非全無心肝者。以此而得殺身之禍,亦可哀矣”(邱葦璦《菽緣贅談》),可謂一針見血地道破金圣嘆人生命運的悲劇密碼。
果然,從考場上的“險路”,再到刑場上的“末路”,很快便上演了一出貫穿生死的悲劇,主角:金圣嘆;配角:朱國治、倪用賓等,還有相當多的群眾演員;故事背景:哭廟案。為了能夠捋順故事的來龍去脈,這里須簡要介紹一下“哭廟案”的案情:
吳縣新任知縣、酷吏任維初到任后,侵吞常平倉糧三千余擔且酷刑催逼賦稅,還杖斃一人??h內(nèi)讀書人無不憤慨,“即三尺童子皆懷不平”(《哭廟記略》)。他們聯(lián)名向江南巡撫朱國治舉報,金圣嘆為此專門寫了《十弗見》,且參與撰寫哭廟時的告文。正當書生們憤憤不平之際,順治皇帝駕崩,舉國服喪,這些讀書人以為時機已到,在一個名叫倪用賓的書生帶領(lǐng)下,沿途聚眾千余人群往哭廟。他們先到文廟鳴鐘擊鼓,再到官府跪進謁帖,一心要告倒任維初。事情壞就壞在巡撫朱國治身上,他不問青紅皂白,當即下令鎮(zhèn)壓。先是逮捕11人,第二批再捕20人,在第三批逮捕名單里,才出現(xiàn)了金圣嘆。朱國治一心“護犢子”,并不如實上奏,而是連夜竄改證供,以“兵餉甚急,多征糧米,以備不虞”為借口,給這批讀書人扣上“糾聚群黨”“要打知縣”“搖動人心倡亂,殊于國法”,特別是“罪大惡極”“震驚先帝之靈”“目無朝廷”等莫須有的罪名上呈,且建議朝廷“不分首從,立決處斬,妻子奴仆家資財物,當?shù)厝牍佟薄F鋵嵃串敃r的大勢來看,當時的清廷,初定天下,尚立足未穩(wěn),但在江南一帶如揚州、江陰、嘉定、吳江等地曾受到過頑強的抵抗、付出過血的代價,對此當然記憶猶新??蓜e小看了吳儂軟語的蘇州,明清更迭之際,當?shù)孛駳庵畡偭遥娜酥畾夤?jié),真堪慷慨悲歌。殉國者有之,縞素哭先帝(崇禎)者有之,暗中組織反清復(fù)明者有之,出家當和尚或堅不出仕者亦有之。清廷正欲挫一挫江南的民氣和士人的骨氣,朱國治所奏,不正合上意嗎?遂立即準奏,下令嚴懲“哭廟案”主犯。
金圣嘆雖說參與了“哭廟”,但只是趕了個“晚集”,所以前兩次才沒抓著他,第三次再抓他純屬“掃尾充數(shù)”和“無端塞責”,也說明他根本不是什么主犯。但在那種血雨腥風、寧可錯殺一片也不放走一個的死亡“風口”,是不容、也不聽你的“辯駁”的。金圣嘆縱有滿腹的文采,不過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在野文人和病軀,怎逃得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命運和羅織罪名的大網(wǎng)?可憐他一介寒士,一位天才,卻到死都不明白“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的俗理;還那么“眼力不濟”,沒看出一路鼓動自己出山的倪用賓的用意,不過是想借自己的名氣壯壯哭廟的行色而已,還以為真把你當個“人物”?你金圣嘆如果閉關(guān)著述,認識到你的生命價值正在于“六才子書”,何至于稀里糊涂地被當成“哭廟案”的主犯而處以極刑?
有關(guān)他的軼事傳聞,歷來都有不少記載?!肚灏揞愨n·譏諷》記曰:“金人瑞以哭廟案被誅。當棄市日,作家書,付獄卒寄妻子。獄卒疑有謗語,呈之官。官開緘視之,則見其上書曰: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吳(無)遺恨矣?!边@官員中招后,苦笑著說:“金先生死且侮人。”以“大兒”戲之,是金圣嘆料定家書必先被拆審之故也。至于“鹽菜、黃豆”,臨死前還如此看重這樣的瑣事,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可當真,卻也實實在在地透出一種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來。
到了行刑日(順治十六年立秋,一手制造了“冤假錯案”的朱國治親自監(jiān)斬),金圣嘆把一雙兒女梨兒、蓮子(小名)叫到跟前,說“哭有何用,咱們來對個對子吧”,于是,金圣嘆吟出上聯(lián):“蓮(憐)子心中苦”。此時兒女泣不成聲,無心續(xù)此下聯(lián),金圣嘆說:那好吧,我替你們對下聯(lián):“梨(離)兒腹內(nèi)酸”。短短十個字,浸透了他對兒女的不舍,卻以這樣出人意料的方式表達出來。片刻之后,刀光一閃,人頭落地,可金氏幽默居然還能穿越生死:劊子手發(fā)現(xiàn),從他的耳朵里掉出兩個小紙團。打開一看,一張寫著“好”,另一張寫著“疼”,劊子手雖然殺人無數(shù),但遇到這號刑犯,竟也忍俊不禁。
這便是民間傳說為金圣嘆定格的形象,雖不全然是虛構(gòu)的產(chǎn)物,卻也間接反映出民間對于金圣嘆所抱有的惋惜和同情之意,但我們尚不能據(jù)此認為以上的故事就是史實。倒是金圣嘆赴死前寫的三首絕命詩,我以為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反映他命終前的真實心態(tài),照錄如下,其一為《絕命詩》:“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雖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何如?”其二為《與兒子雍》:“與汝為親妙在疏,如形隨影只于書。今朝疏到無疏地,無著天親果晏如。”其三為《臨別又口號遍謝彌天大人謬知我者》:“東西南北海天疏,萬里來尋圣嘆書。圣嘆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三首詩韻腳一致,風格侔同,無疑為臨刑前所作的組詩。
在金圣嘆被殺十年后,蘇州曾有這樣的民謠流傳:“天呀天,圣嘆殺頭真是冤。僅見圣嘆國治(朱國治)殺,他年國治定被國賊殲(指吳三桂)”。吳地老百姓以為,朱國治后來被吳三桂所殺,乃其冤殺金圣嘆的報應(yīng)。金圣嘆的被殺,不過是無數(shù)次殺戮中的一例,但他作為文人,卻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因參與組織反新朝苛政而罹難的獨一例。
三
那么,對于身為明清杰出的文學家、批評家的金圣嘆,在專業(yè)范疇又該取何視角、作何評價呢?
明中葉以前,中國小說理論還遠遠滯后于創(chuàng)作。李卓吾評點“水滸”乃為先聲,隨后馮夢龍、凌濛初、王世貞、鐘惺、李漁等均有這方面的建樹。倘論對小說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了全面探索、獨特闡發(fā)并推至成熟境地的,公認得從金圣嘆這兒算起。這就是雖有人數(shù)落金圣嘆的種種不是,卻無法否定其乃中國古典文學批評領(lǐng)域的一座高峰的緣由。鄭振鐸先生曾言:“金氏的威力真可謂偉大無匹了”。他的“腰斬水滸”(止于聚義)、“腰斬西廂”(止于驚夢),堪稱文學批評史上石破天驚的壯舉。當然對此舉歷來褒貶不一,魯迅即斥為“昏庸之舉”;胡適的看法則較“立體”,一方面他認為缺乏“科學依據(jù)”,但同時指出:“圣嘆生在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能提倡的,是應(yīng)該口誅筆伐的”。繼而認為“他刪去《水滸》的后半部,正是因為他最愛《水滸》,所以不忍見《水滸》受‘狗尾續(xù)貂’的恥辱”。我以為這個看法還是如鹽入水、化理入情的。坦率講“詔安”以后的水滸,確實讀之“很不給力”,想必不能入金圣嘆的法眼。愚以為七十回以前,英雄們個個呼之欲出,氣宇不凡;七十回以后,竟齊刷刷如砍瓜切菜,橫遭不測。能活下來的,出走的出走,出家的出家,傷殘的傷殘,自殺的自殺,折煞了多少干云的豪氣、勃然的英氣?惟余碎了一地的、英雄末路般的“窩囊氣”。所以七十回金評本一出,三百年間,讀者圈幾乎不知還有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若說金圣嘆不經(jīng)裁量,不是“藝高人膽大”,就敢提一把明晃晃的手術(shù)刀,對施耐庵的名著恣意切割,憑臆徑改,恐非事實。
感謝老師賜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創(chuàng)作愉快!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