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年畫,歲月的印記(散文)
一
在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中,年畫是一道不可磨滅的色彩,它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更是家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是歲月留給我們難以磨滅的印記。
每當新春將至,家中的父母便會忙碌起來,去鎮(zhèn)上買年貨時,順便精心挑選幾張色彩鮮艷、圖案吉祥的年畫帶回來。等年前大掃除完畢,大人們便將年畫貼在墻上,房間舊貌換新顏,頓時變得亮堂好看多了,家人的心情也變得明媚起來。
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幅年畫,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雞。它站立在盛開的梅花枝頭,羽毛絢麗多彩,昂首挺胸,精神抖擻,整個年畫洋溢著祥和與喜慶。每當冬日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在那幅畫上時,整個屋子似乎被溫暖和歡樂所充滿。
外爺是村中的老畫匠,雖未受過正規(guī)教育,卻擁有一身絕活。那時,他總是端坐在炕頭,一筆一劃描繪著各式各樣的年畫。我常常蹲在他身旁,目不轉(zhuǎn)睛看著他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在紙上舞動。每當一幅作品完成時,他總會露出滿意的微笑,然后遞給我一支筆,指導(dǎo)我效仿著畫上幾筆。
外爺告訴我,每一幅年畫都是一個故事,每一種顏色都承載著特別的意義。紅色代表喜慶和好運,綠色象征生機與希望,而藍色則寓意寧靜與和諧。在他的指導(dǎo)下,我學(xué)會了如何在紅紙上勾勒出五福臨門的圖案,以及如何在綠紙上描繪出豐收的景象。
二
除過畫年畫,外爺爺還喜歡去集市上看各種各樣的年畫。記得有一次,我跟隨外爺去集市上選購年畫。攤位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年畫,有的畫著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威武莊嚴,據(jù)說能夠驅(qū)邪避兇;有的繪有福祿壽三星,寓意著福氣臨門、長壽多福;還有那些活潑可愛的金童玉女,象征著子孫滿堂、家庭和睦。每一幅年畫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都承載著一份深厚的情感。
那時候的我,總是對彩斑斕的年畫充滿了好奇。我會仔細觀察每一筆每一劃,試圖讀懂那些圖案背后的含義,外爺總是耐心地給我講解,他指著家里一張已經(jīng)發(fā)黃的年畫說:你知道這幅年畫叫什么嗎?我搖搖頭。外爺說,這幅畫的名字叫《祖國處處有親人》,這幅畫背后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一聽到外爺要講故事,我一下子來了興趣:外爺,你趕快講講,這年畫有啥故事?我催促道。外爺吸了口旱煙,慢悠悠地說:這幅年畫創(chuàng)作于1973年。其靈感來源于兩位解放軍戰(zhàn)士在1971年春節(jié)前后,為幫助一位6歲女孩小羲浩從沈陽安全到達河北宣化。當時,小羲浩的舅舅和舅媽因工作繁忙無法親自護送她,便委托了一位解放軍戰(zhàn)士將她送上火車,并在火車上繼續(xù)護送她。這位解放軍戰(zhàn)士到達北京后,又將護送任務(wù)交給了另一位解放軍戰(zhàn)士,兩人通過“愛心接力”的方式,確保了小羲浩安全到達。
畫家周德清在看到報紙上的報道后,深受感動,決定將這個故事繪成畫作,于是便有了這幅年畫。這幅年畫在1973年春節(jié)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了那個時代人們心中溫暖的記憶。外爺停了一會,又說,這個故事不僅展現(xiàn)了年畫背后的人文關(guān)懷和軍民魚水情,也反映了年畫在傳遞社會正能量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一段歷史,一種精神的寄托。
聽了外爺?shù)囊环?,我對年畫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此便喜歡上了家里墻上貼的年畫。雖然它們破舊不堪,但始終沒有被家里人撕掉,依然保存完好。
隨著閱讀面的增長,我漸漸對年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墻上那副《三國演義》的年畫,刻畫的是“三顧茅廬”的故事。畫面上,山勢險峻,山上布滿挺拔的樹木,山下則是修竹掩映的幾間茅草廬。山間流水潺潺,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牽著高頭大馬,前來拜見諸葛亮。劉備躬身作揖,神態(tài)恭敬,正在詢問看守柴門的道童,而關(guān)于和張飛則分別站在劉備身后,靜靜等待著。
草廬內(nèi),諸葛亮已經(jīng)睡醒起身,靜心打坐,神態(tài)悠然,展現(xiàn)出儒雅飄逸的風度。
整幅畫通過精妙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將劉備“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生動地描繪出來,畫面中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每一次都帶著誠意和尊重,而諸葛亮則在茅廬中沉思,最終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決定出山輔佐劉備。這個故事在年畫中被賦予了更深的情感和意義,讓人們在欣賞年畫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三國時期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勇氣。
此外,還有《桃園結(jié)義》的年畫,講述了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結(jié)為兄弟,共同奮斗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年畫中被描繪得生動感人,讓人們在欣賞年畫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三國時期英雄人物的忠誠和友情,義氣與責任,也展現(xiàn)了年畫在傳遞社會正能量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外爺講的年畫故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我對年畫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慢慢地開始了解它的歷史。
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種名為“年”的怪獸,每逢年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這怪獸害怕紅色、火光和嘈雜的聲音,于是,在除夕之夜,家家戶戶貼紅紙、放鞭炮、張燈結(jié)彩,成功驅(qū)逐了“年”。自此,貼紅紙,也就是最初的年畫,變成了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
到了宋代,年畫便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春節(jié)期間不可或缺的裝飾。家家戶戶貼上門神,祈求驅(qū)邪避害;懸掛福祿壽,盼望來年吉祥如意。那時的年畫,是人們對生活最樸素的祈愿。
至明清之際,年畫藝術(sh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地的年畫最為著名。這些地方的年畫因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藝而聞名遐邇。
而四川綿竹年畫、河南開封朱仙鎮(zhèn)年畫、陜西鳳翔年畫,它們各有千秋,它們不僅僅代表了各自的地域的文化特色和藝術(shù)水平,也共同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年畫文化。
這些地名不僅代表著一方水土,更象征著一方文化。他們以木版年畫為主,線條流暢,色彩明快,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與時代特色。無論是《五谷豐登》《合家歡》,還是《紅樓夢》《水滸傳》,每一幅年畫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每一幅年畫都承載著一個夢想。它們在歲月的流轉(zhuǎn)中,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記錄了時代的風貌。
進入近代,戰(zhàn)火紛飛,年畫也似乎被蒙上了一層憂郁的色彩。但即便如此,它依舊堅韌地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反映著社會的主旋律,表達著人民的聲音?!杜诖蛭餮蠊碜印贰独茄郎轿鍓咽俊?,這些充滿愛國情感與時代精神的年畫,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
隨著歲月的流逝,年畫的形式也在不斷地演變。從最初的手工繪制到如今的印刷品,從傳統(tǒng)的紙質(zhì)到現(xiàn)代的塑料材質(zhì),年畫的樣貌雖然發(fā)生了變化,但它所承載的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卻始終未變。
在這漫長的傳承過程中,年畫也孕育出了無數(shù)引人入勝的傳說。比如關(guān)于門神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源于唐代的兩位將軍——秦瓊與尉遲恭。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因夜不能寐,兩位將軍于是站在門外護衛(wèi),后來唐太宗命人將二人畫像貼于門上,從此“門神”成為年畫中的經(jīng)典題材。
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年畫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F(xiàn)代文明的快速發(fā)展,讓人們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年畫,這個曾經(jīng)伴隨著中國人成長的記憶,似乎正在悄然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是,淡出并不意味著消失。在那些遙遠鄉(xiāng)村的角落,依舊有老人在堅持著這門古老的手藝;在那些熱鬧非凡的廟會上,依舊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年畫攤位。年畫,以其獨有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于我們的血脈中。
四
今天,當我們回望那些斑駁的年畫,或許會驚嘆于它們的美麗,或許會感慨于它們的滄桑。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正是這些年畫,構(gòu)成了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們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也成為一種情感寄托。
每當新年來臨之際,我總會想起家鄉(xiāng)的那些年畫,想起那些溫馨而美好的時光。
雖然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每年都能回家過年,但是每當春節(jié)臨近,我總會不自覺地走進那些賣年畫的店鋪,尋找那份熟悉的感覺。看著那些色彩斑斕的年畫,我會想起家鄉(xiāng)的街道,想起那些熱鬧的集市,想起爺爺溫暖的笑臉,想起那些關(guān)于年畫的故事。
我依舊會挑選幾張精美的年畫,小心翼翼地貼在家門之上。那一刻,仿佛整個家都充滿了祥和與喜悅的氣息。也許,這就是年畫真正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代表著一種傳統(tǒng),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深深烙在我的心。
在未來的日子里,讓我們珍惜這些年畫,傳承這些年畫。因為它們不僅僅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精神的寄托。它們需要我們?nèi)ケWo,去研究,去發(fā)揚光大,讓更多人了解這份文化遺產(chǎn),讓年畫的故事,繼續(xù)在歲月的長河中流傳不息。